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揪出元凶!微生物检验如何诊断感染

发烧、咳嗽、腹泻、伤口化脓……很多疾病背后都有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的身影。医生如何精准地揪出这些看不见的“元凶”?微生物检验就是实验室里的“侦探”,通过各种方法锁定病原体,为精准治疗指明方向。

1.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方法

(1)直接显微镜检查

涂片染色(如革兰染色):快速判断样本(如痰、脓液、尿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及其大致形态(球菌/杆菌、革兰阳性/阴性)。速度快,但敏感性较低。

(2)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

培养:将样本(血、痰、尿、便、脑脊液等)接种到适合不同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上,放在特定环境(温度、气体)中孵育。可以让病原体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鉴定:观察菌落特征,结合生化试验、质谱技术等确定是哪种细菌/真菌。

药敏试验: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告诉医生哪种抗生素最有效(“精确打击”)。这是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金标准!

(3)免疫学检测

检测患者体内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抗体(如乙肝五项、梅毒抗体、新冠病毒抗体)。提示是否感染过或正在感染。

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如流感病毒抗原、链球菌抗原、新冠病毒抗原)。快速诊断当前感染。

(4)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检测)

直接检测病原体的遗传物质(DNA/RNA),如PCR、基因测序等。

优点: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速度快(尤其对难培养或生长缓慢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病毒)。

应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乙肝/丙肝病毒定量、HPV分型检测、不明病原体筛查等。

2.不同样本,不同“战场”

血液培养:查找败血症、菌血症的元凶。

痰/肺泡灌洗液培养:诊断肺炎。

尿液培养:诊断尿路感染。

粪便检查:查找细菌(如沙门氏菌)、寄生虫(如阿米巴)及其虫卵。

脑脊液检查:诊断脑膜炎、脑炎。

伤口分泌物/脓液培养:明确伤口感染的病原体。

3.为什么有时查不出“凶手”?

采样不规范,如咳痰前没漱口会导致留取的是唾液而非深部痰。

采样前已使用抗生素,会抑制病原体生长。

病原体本身难培养,如某些苛养菌、病毒。

感染部位深或病原体载量低。

结语:微生物检验是诊断感染性疾病、指导精准抗感染治疗的基石。从传统的显微镜、培养到先进的分子检测,技术不断发展,让“缉凶”更快速、更准确。规范的样本采集是成功检验的第一步。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小贴士:

留取合格的痰标本:清晨、深咳、漱口后,取脓性或黏液性部分。

中段尿采集:清洁外阴后,弃去前段尿,留取中段尿。

血培养采血时机:最好在寒战、高热时,抗生素使用之前。

核酸检测(如新冠)需注意采样规范(鼻咽/口咽拭子要到位)。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