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顺时养生 2025年冬病夏治 三伏贴、三伏灸启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句话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

夏季为什么要养阳呢?

一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浮越于外于上,所以人会感觉热,但是内里却是比较虚寒的。加上夏季好出汗,人们都爱吃寒凉的食物,导致内在更加虚寒,故需“养阳”、“温阳”。

二来“养”强调的是“顺应”,即人体与自然的互动、互通,要顺应春生夏长的时节之气,以此方能“养阳”。夏季通心,五行属火,阳气重,为“阳中之阳——太阳”,所以还要注重养心阳、养心血。

春夏养阳又有什么用处呢?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指的就是阳气抵御外邪的能力,可通俗地认为是免疫力。春夏之时,凭借自然界充足的阳气可以更好振奋人体阳气之功能,至秋冬阴寒之气旺盛之时才能抵御外邪,使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治未病中的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养”?

《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以使志生;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因此,春天和夏天都要早起,春天适宜在外缓缓散步,使志气生发;夏天不要畏惧阳光,应保持心情愉快,多在户外运动、出出汗,当然仍要做好防晒。养阳并不意味着要补,但切不可过多贪凉。

中医特色疗法

三伏贴: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疾病、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体化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穴位贴敷”,是指将特定的药物磨成粉剂,调成糊状药饼,选择适量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的不同穴位上。贴敷用药多属热性挥发性中药,贴敷于治疗穴位可激发阳气、鼓舞正气、祛除病邪,平衡阴阳、提高免疫力、祛除体内陈寒,并为机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时不易被外邪所伤。

理论上有寒湿、阳虚、气虚都可以贴,常见如下:

①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反复生病易感、鼻炎、哮喘,成人的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②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阳虚导致的不孕等。

③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消化不良、慢性腹痛、脾胃消化吸收不佳等。

④骨伤类疾病:颈椎、腰椎、肩周、膝盖等慢性疼痛。

还有诸如怕冷、易疲劳等“亚健康”人群,小儿遗尿、生长发育缓慢等都是可以贴的。

三伏脐灸: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法,有“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三伏灸冬病夏治之特色疗法——脐灸,可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之功效。

脐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即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充分的发挥中药、穴位、艾灸的三重作用,激发经络之气,以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脐灸功效及适宜人群

1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用治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黄褐斑、面色萎暗以及孕前体质调理等。

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用治尿频、腹水、水肿、肥胖等。

3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用治胃痛、反胃、痞满、腹痛、泄泻、消化不良等。

4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用治自汗、盗汗、带下、久泻、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5禀赋薄弱,虚劳多疾

用治以五脏虚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

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

用治虚劳诸证、延缓衰老、预防保健。

2025年具体贴敷时间

08:00—17:00

伏前贴2025年07月10日(周四)

一伏贴2025年07月20日(周日)

二伏贴2025年07月30日(周三)

三伏贴2025年08月9日(周六)

建议贴敷时间:7月10日、7月20日、7月30日、8月9日(其他时间也可贴敷,周六日除外);三伏脐灸根据个人体质情况2—3天灸一次。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