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一位中年女性发现脐部包块2年,来院就诊,怀里抱着6个月大的孩子,脐部也有包块,孩子爸爸认为这是遗传,不用治疗。经过门诊大夫检查,诊断“脐疝”并非遗传病,孩子爸爸终于释怀。那么什么是“脐疝”?为什么母子都会患病?如何治疗?
1.什么是脐疝?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主要是小肠和大网膜)连同腹膜一起通过脐环向外突出而形成包块,称为脐疝。脐疝有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之分,两者的发病原因及处理原则不尽相同。小儿脐疝的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临床上表现为啼哭时脐疝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成人脐疝为后天性疝,较为少见,多数是中年经产妇女,临床表现为脐部包块。
2.脐疝如何治疗?
临床发现小儿未闭锁的脐环至 2 岁时多能自行闭锁。因此,除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 2 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疗法。满 2 岁后,如脐环直径还大于 1.5cm,则可手术治疗。原则上,5 岁以上儿童 的脐疝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成人脐疝由于疝环狭小,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故应采取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的原则是在回纳疝块后,用一大于脐环的、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
脐疝传统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切除疝囊,缝合疝环;必要时可重叠缝合疝环两旁的组织。手术时应注意保留脐眼,以免对病人(特别是小儿)产生心理上的影响。传统开放式脐疝修补术,由于切口较大,所以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恢复较慢且影响美观;而且脐疝发生在脐部,肚脐往往较脏,这会极大增加补片感染的几率;另外,肥胖病人做开放式脐疝修补术,术后极易发生脂肪液化,这也会极大增加补片感染的概率。
微创手术有两种手术方式:腹腔镜下脐疝修补IPOM术和腹腔镜下肌后间隙补片修补术(TES)或腹膜前补片修补术(TVS)。微创手术创伤较小,患者痛苦少,切口相对隐匿美观,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极大减少切口及补片感染的风险,且复发风险极低,患者术后满意度高。
腹腔镜下脐疝修补IPOM术:首先持trocar分别从脐上1cm、脐水平左、右腹直肌外侧缘插入Trocar,首先将脐疝疝囊拖回腹腔,使用倒刺线缝合关闭脐疝疝环口,将补片置入腹腔,把补片平铺于脐部,最后使用疝钉枪将补片固定在脐部,检查补片固定效果并止血,不需要过多的分离技术,只需要拓展一定的腹腔空间,将补片直接贴敷于腹壁,操作相对简单。缺点是补片价格昂贵,也可能用到一次性钉枪,同样价格不菲:术后短期内局部紧绷感会相对明显,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
腹腔镜下肌后间隙补片修补术(TES)或腹膜前补片修补术(TVS):利用腹腔镜拓展腹直肌后间隙或腹膜前间隙,还纳疝囊,将腹壁缺损关闭后,在肌后间隙或腹膜前置入补片加强腹壁强度。该术式优点是操作层面在腹壁,不干扰腹腔,顺应性良好,而且只需要普通人工合成材料的补片,价格便宜。缺点是对术者要求较高,需要精细的组织分离技术。目前该项技术作已常规开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