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冬季不要贪“暖”,小心得“暖气病”

大雪已过,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暖气在给我们带来的温暖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影响我们的健康,眼干、皮肤瘙痒、干咳、心慌.....这些都是“暖气病”的症状。

什么是“暖气病”?“暖气病”有什么危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暖气病”。

PART 01  什么是“暖气病”?

“暖气病”不是一种病,不属于医学上的病种,而是因为冬季室内暖气开放,门窗紧闭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干燥,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民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使用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和皮肤、眼睛部位等都会跟着“遭殃”。

PART 02  “暖气病”有哪些危害?

呼吸系统疾病

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就会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每日进行锻炼

加强个人健康管理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会"抢走"人体的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每天应该在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根据气候随时增减衣服

预防感冒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部疾病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PART 03  

如何预防“暖气病”?

多补充水分

冬季一定要多喝水,温暖的室内要注意给身体补水。每天需要饮用1.5—2升水,保证人体不缺水。不喜欢喝白开水也可以泡点蜂蜜水,这样做也能起到补水的功效。

同时可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葡萄等。适当进食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荸荠、豆腐、银耳等。

增加空气湿度

想要预防“暖气病”,控温控湿是关键。除了用加湿器、摆放水盆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例如绿萝、吊兰等,这些植物叶面蒸腾的水分比较多,既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还可吸附有害气体。 

多开窗通风

室内温度过高,容易导致咳嗽、嘴唇干裂等。要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并保持空气流通。室温最好在18℃到22℃之间,湿度保持在50%—60%,每天两次至少开窗通风半个小时。如果阳光明媚,可以保持开窗时间长一点。

增加户外活动

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以减少“暖气病”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最容易得“暖气病”。出门多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增强抵抗力,减少流感、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