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男女发病之比为1.65:1。
注意身体出现以下十个警戒信号,可早期发现大肠癌。
1.突然体重减轻。
肠癌早期信号中,突然体重减轻、消瘦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要远远多于机体正常组织。而且,随着肿瘤长大,这种消耗也会逐日增加。同时,肿瘤产生的毒性物质,也会影响患者的食欲,使机体摄入的营养明显不足,致使患者严重消瘦。
2.原因不明的贫血。
贫血也是大肠癌引发的并发症之一,这是因为长期便血导致慢性失血,超过了机体造血功能代偿的时候,就容易发生贫血。右半结肠癌容易引起贫血。
3. 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这是出现的早期症状,腹痛发生率为60%~81%。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严重者出现肠梗阻腹痛或为阵发性绞痛。腹痛的同时往往伴有腹胀、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4.腹部有肿块。
多为癌肿本身,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肿块大多坚硬,呈结节状。如为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可有一定活动度。而癌灶在升结肠、结肠肝曲或脾曲时,则肿块的活动度较小。如癌肿穿透并发症感染时,肿块固定且有明显压痛。腹部包块是结肠癌的主要表现之一。
5.大便带血(或出现黑便)及下坠感。
结肠癌血便主要是由于炎症、血运障碍与机械刺激等因素引起,导致癌灶表面黏膜发生糜烂、溃破,甚至癌灶本身破裂出血。几乎所有患者均主诉血便。在癌肿局部出血早期,出血量较少,肉眼不易发现,仅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出血量大时,血便则肉眼可见。直肠癌血便大多数呈暗红色,少数为鲜红色,直肠癌由于癌肿刺激伴有肛门下坠感。
6.大便内有脓血或粘液血丝。
由于大肠肛管癌所处的特殊部位与环境,几乎所有病人粪便中部混有脓液与黏液,形成黏液血便与脓血便。右半结肠癌所分泌的黏液,由于肠蠕动细弱而频繁,使黏液与糊状粪便均匀混合,肉眼难于所见,而左半结肠癌粪便基本成形,黏液与粪便不相混合,易被发现。
7.大便习惯改变,便频或腹泻便秘交替。
结肠患者往往改变了既往的排便习惯,表现出便秘、便稀、排便次数较多,以及里急后重感。排便习惯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癌种本身对肠道的刺激,以及癌肿继发感染,局部渗出或黏液的分泌增多,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所致。临床上主要出现便稀或便秘,有时便稀与便秘交替出现,有时一天可达数十次并伴有里急后重与排水便不尽的感觉。
8.经久不愈的肛门溃疡、持续性的肛门疼痛。
肛管癌常表现为持续性的肛门疼痛及肛门溃疡,肛管癌早期可侵犯神经引起肛门剧烈疼痛,肛管癌肿有时出现中央凹陷四周隆起呈环堤状溃疡。
9.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因为肠管是有一定空间的,这样才能容纳食物和粪便,正常人,如果肠管通畅,大便的排泄非常正常,最终经肛门排出的大便形状就是圆柱形,但如果肠管里长了肿瘤,刚开始因为肿瘤很小,大便的形状不会变细,但随着癌肿越来越大,就会堵塞肠管,大便的形状便会发生改变,特别是位于直肠部位的肿瘤,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大便出现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10.发现有结肠多发息肉或腺瘤。
息肉是可以癌变的,但各种息肉癌变的比率也不同。一般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性腺瘤癌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多发息肉癌变率大于单发息肉。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