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因为非健康心理行为诱发的心理疾病。
王阿姨,因与丈夫常年冲突,诱发抑郁住院。当对她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发现她言语异常絮叨,提起丈夫就咬牙切齿,反复诉说丈夫的种种不是和自己的满腹委屈。通过日常观察,还发现她与他人相处也充满敌意,一言不合就吵架,每次与人产生矛盾,她都认为是别人的错,自己一点毛病没有。
帮助王阿姨走出抑郁,单靠药物效果不会很理想,因为她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会使她周围的人对她厌恶、敬而远之,使她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友好的应激环境中。她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心理干预,改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干预的开始非常艰难,王阿姨虽然认可善意的态度和温柔的语言表达会有助于改变她的人际关系,使她赢得周围人的认同和善待,当我们和风细雨与她讲话的时候,她也会表达爱和友好。但一回到现实中,她就迂回到仇恨的状态,恨恨地说她丈夫动手打她,还指挥儿子打她,不值得她温柔,她的仇恨是一辈子的事情,她就是要报复。由此可见,影响她改变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态度。
心理干预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给予爱与尊重,适当的肢体接触,比如拥抱,总是温柔友好的关心问候,不论她说话多么粗鲁都回应以平静温柔的态度释放理解与爱。
二、改变认知,反复引导比较,以恶制恶带来的行为结果,和以善良温柔回应他人攻击带来的行为结果。
三、通过角色扮演,反复操练行为与语言模式:由诉说到倾听;由急到慢;由咬牙切齿到温柔表达。
医护作为榜样,病友互动作为“考场”,不断经历:学习-改变-失败-再学习,直到成功的反复过程,期间经历无数被仇恨打回原形,然后又再一次次走出来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患者经历了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被动服从-认同-内化。
四、改变不健康行为方式,从改变态度入手,引导患者认识到,我们或许没法改变他人,但我们需要为自己如何回应,以及回应所带来的后果负责。
改变自己不仅会带来自我成长、美好人际关系,以及赢得他人尊重为“奖励”,这一切更有助于人们保持内心的和谐宁静,这种美好的愿景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通过态度改变,与新的健康心理行为模式强化训练,循序渐进,一点点成为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从而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