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据统计,新生儿中大约有4%-6%有先天性出生缺陷,其中约15%存在眼睛发育异常或病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最终很可能导致低视力甚至致盲。
儿童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逐步发育成熟的,而0-6岁是儿童眼睛结构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6岁前的视觉发育情况决定了儿童一生的视觉质量。
早期发现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眼病,预防儿童可控制性眼病的发生发展,保护和促进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定期进行眼保健及视力检查至关重要。
一、宝宝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如何发育的?
(一)宝宝的眼睛和视觉功能是逐渐发育成熟的,新生儿出生时的视力只有光感,儿童的立体视大约5-6岁基本发育成熟。
1岁儿童视力可达0.2
2岁视力儿童可达0.4以上
3岁视力儿童可达0.5以上
4岁视力儿童可达0.6以上
5岁及以上儿童视力可达0.8以上
(二)新生儿眼轴较短,此时眼球为生理性远视状态。随着生长发育眼轴逐渐变长,生理性远视逐渐减少趋向正视。正视后,如果眼轴继续增长,就发展为近视了。
二、儿童为什么要定期做眼睛检查?
对于6岁以内的儿童,许多影响视觉发育的眼病发病隐匿,仅靠家长观察难以发现,只有通过眼部外观检查或特殊的眼科设备检查,用客观的方式才能发现儿童眼部异常。
1.这类眼病在外观上没有异常的表现;
2.儿童年龄小,不会表达眼睛的问题;
3.单眼异常的儿童,更不易觉察;
4.眼病大多从小就有,儿童没有视觉清晰的体验,因此不会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是不清晰的。
三、新生儿期眼保健的重点
(一)新生儿期眼保健主要是筛查儿童有没有先天性致盲性疾病,例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
(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简称ROP)是一类特发于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眼部疾病,是新生儿中的可致盲性疾病,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约10%-20%。
(三)ROP是从宝宝外观上看不出来,必须通过眼底筛查才能发现,因此容易被家长忽略,但严重的ROP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可导致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眼球萎缩,甚至失明。
(四)根据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的建议,符合以下情况的宝宝一定要及时做筛查:
1.胎龄小于34周或出生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2.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或儿科医师认为有严重疾病可扩大筛查范围。
(五)筛查时间:
1.宝宝接受初次筛查的时间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宝宝初次筛查即使没有出现病变,仍应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直到视网膜血管发育完成。
2.即使通过ROP筛查的宝宝,也要定期进行眼保健检查(每3-6个月一次),以便早期发现眼病,早期治疗。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