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在临床实践中,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经验,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按照不同的标准去看待心理的正常和异常,所以,他们各有自己不同的区分方式。比如常识性的区分,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区分以及心理学的区分。

       郭念锋认为,既然目的是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只有如此,才能使该问题明朗化。

       依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个原则: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

          比如,有人在房间里突然很害怕,原因是他发现房间门口有只凶猛的大狗要扑进来,他的害怕跟客观现实是一致的,是正常心理。而如果,原因是他发现门口有人走动或者是听到有人说话,也或者是有只小猫走进来,他非常惊恐,这跟客观的威胁显然不一致,这就是异常心理。

       二、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的一致性。

          比如,一个人看一位女士,她美丽(认知),因此他很喜欢(情绪情感),于是他想跟她结识并且交往(意志行为)。或者,他看见她,不管大家说她怎么美丽,他都看着不顺眼(认知),因此他心生厌烦(情绪情感),于是赶紧走开(意志行为)这两种表现都是知、情、意一致的,是正常心理;而如果,他看到她美丽,因此喜欢,却要赶紧走远。知、情一致,意志行为不一致。或者他看到她美丽,因此心生恐惧,赶紧走开。这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一致,但是跟认知不一致。知、情、意三者中有任何一项不一致,我们都可以判断为心理异常。

       三、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是有相对稳定性的,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一旦发生改变,我们要怀疑这个人是心理活动出现异常了。比如一个花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本来比较寡言的人突然滔滔不绝,而又找不到促使他改变的现实原因,我们可以说,他是心理异常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