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凌晨三点的写字楼里,连续加班三个月的小张盯着闪烁的电脑屏幕突然崩溃大哭;产后八个月的李女士抱着可爱的宝宝,却陷入“我根本不配当母亲”的持续焦虑。这些场景背后,隐藏着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杀手——现代人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长期以来,人们将“心理健康”简单等同于“没有精神疾病”,但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心理健康行动指南》中明确界定:心理健康是能够保持高效心理活动、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如同血压存在正常波动区间。全球超过3亿抑郁症患者中(WHO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21年),70%的人在首次出现情绪低潮时并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这意味着我们多数人正在经历的心理波动,都可能成为健康隐患的起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误区,正在加剧现代人的健康风险。当有人说“只有性格软弱的人才会抑郁”时,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2018年《自然》期刊发表的脑成像研究(DOI:10.1038/nature25750)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灰质体积较健康人群减少12%-15%,血清素转运体功能出现显著异常。英国首相丘吉尔、作家JK·罗琳等成功人士公开的抗抑郁经历,更印证了心理波动与意志力强弱并无必然关联。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将心理咨询等同于“朋友聊天”。实际上,认知行为疗法(CBT)等临床干预手段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哈佛医学院202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接受规范认知行为治疗的焦虑症患者,症状缓解率比未治疗群体高出400%。这种疗法通过重建大脑神经回路(如图解模型所示),帮助人们用科学方法打破“灾难化思维”的恶性循环。
守护心理健康需要可操作的系统方案。生理节律干预被证实具有显著效果,《睡眠医学》期刊2022年研究指出:连续7天在22:30前入睡的研究对象,晨间皮质醇水平下降28%,情绪稳定性提升41%。当突发情绪危机时,临床验证的“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在90秒内降低心率,配合“五指 grounding 技术”(观察5种物体/触摸4种材质/聆听3种声音等),可快速恢复大脑前额叶功能。
目前,国家精神卫生中心等权威机构已开发出心理健康自评小程序(附官方二维码),用户完成PHQ-9量表等专业测评后,可直接获取分级干预建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PHQ-9量表需经版权方授权使用,个人非商用测评可参考其设计原理:若在两周内出现超过5天的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紊乱等症状,建议寻求专业支持。
心理健康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信息时代的生存必需品。当我们学会像监测血压一样关注心理波动,像保养心脏一样训练情绪韧性,这场关于自我关怀的认知革命才真正开始。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