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但因其发病隐匿,容易被其他疾病掩盖临床症状,患者多在产生明显症状后就诊。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该病的致死率达到5%~16%。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指患者有头部外伤3周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出现的包膜血肿现象,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患者。

同样一部分患者并不会有明显的外伤史,但是出现血肿压迫症状。还有一部分婴儿也会出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并且以双侧居多,大部分都是因为生产伤引发的。生产后颅内损伤比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最高。

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显示其涉及多种因素,其中高龄、性别差异(男性多发)、外伤、抗凝治疗、饮酒等是其重要的易患因素。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出现无法回忆事情的情况。该病对患者造成的主要危害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由于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在血肿出现早期出血量可能比较少,因此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是由于出血量不断增加,血肿不断增大,颅内占位效应明显,患者就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乏力。另外,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反应迟钝、精神失常、失眠多梦等症状,最严重的还会出现偏瘫、失语、偏盲、抽搐等。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并不难,但由于其多发于老年患者,他们可能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代偿空间较大,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患者已有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同时,老年人因大脑功能退化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与其症状类似,导致该病症状被忽视,所以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漏诊。CT检查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快速的方式,可用于确定血肿的位置、厚度、中线,但在确定血肿大小和内部结构方面不如MRI敏感。该病患者影像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颅板下新月形稍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影,部分病史比较长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血肿包膜钙化。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对于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热门药物,该药对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患者安全有效。但是部分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疗后的成功率不高,甚至可能引发脑疝、心脏骤停等风险。手术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可分为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以钻孔引流最为常用,其创伤小,通常局麻即可完成,且绝大部分患者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血肿包膜钙化,引流不畅,脑组织无法有效复张,需要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包膜。术后应嘱患者多饮淡盐水,以及用吹气球等方式尽快促进脑复张。

专家提醒

为了尽早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并早期接受治疗,建议近期受过颅脑外伤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乏力,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反应迟钝、精神失常、失眠多梦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行颅脑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早期去医院接受规范临床治疗,及时解除血肿对于脑组织的压迫,利于患者症状的解除。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