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中医药膳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中药材与食物进行合理的组方配伍,使用烹饪技术制作而成的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功效的特殊膳食。药膳运用于妇科调养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以食品和药食两用为主,讲究依照四气、五味等合理地配伍组方,且应用多种剂型来适应不同的调养人群。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分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未孕状态时所需的一段时间,又名“产后”,俗称“坐月子”,一般为6~8周。中医认为妇女产后耗伤气血,百节空虚,又多瘀血,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若不注重饮食调护,极易引发多种产后疾病,如腹痛、恶露不绝、便秘、缺乳、多汗、失眠等。因产褥期妇女独特的生理特点,更适宜中医药膳调理,通过食养药膳为主的调养方法能有效促进产后恢复及预防产后疾病的发生,并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一、产褥期妇女生理特征
中医认为妇女产后具有与一般人群不同的生理特征,如朱丹溪曾提出“产后多瘀”的主张,认为产后元气大损、气血不足,产后调养应以补益为主;清代医家傅青主则提出妇女产后病机主要为“多虚多瘀”,主张祛瘀补正;陈复正《幼幼集成·保产论》曰“产后百节俱开,气血两败”,由于出汗导致毛孔大开,腠理不密,极易感受外来风寒邪气,同时生产过程中耗气伤血,脏腑空虚,易伤脾胃,在饮食及生活习惯上稍有不慎,则容易引发各种产后疾病。妇女在分娩时用力过度、大量出汗、产创出血,使阴血骤虚,虚阳浮散,元气受损,脏腑、冲任失养,百脉空虚,加之分娩创伤,血溢脉外,恶露待排,易生瘀滞,故将妇女产后生理特点总结为气血亏损,脏腑虚弱,瘀血阻滞,易感风寒。
二、产褥期调养原则
基于产褥期妇女特殊的生理特征和哺乳职能,产褥期药膳食养的目的在于产妇和婴儿两方面。首先,妇女生产之后为帮助身体状况恢复到健康状态,需通过调补气血促进生殖系统及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恢复,预防产后病的发生;其次,产后不注重调养易导致各种产褥疾病的发生,在治疗产后病时以药为攻,以食为养,加快产褥疾病的康复;最后,初生婴儿体质较弱,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营养需求依赖于母乳喂养,通过药膳调养保证乳汁充足,合理饮食保证乳汁的营养质量,可以间接预防婴儿疾病的发生。
1、补益气血
妇女在生产时大量消耗体力及大量失血,易导致气随血脱,无力摄血而造成气血两虚的症状,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五》曰:“产后宜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证,从末治之。”多数产褥疾病由于气血虚弱而引起,如产后乏力、便秘、盗汗等,所以在产褥期调理中首重补益气血。
2、调养脏腑
产后很多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脏腑功能受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记载“妇人产讫,五脏虚羸”,唐·昝殷《经效产宝》也有关于产后病证治的论述,其中部分疾病的病因也与脏腑虚弱有关。产后气血虚衰,脾胃之气不得充养,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出现产后腹痛、产后下痢等症状;除此之外还会累及心和肾,心气不足容易导致产后失眠、抑郁等症状的发生,而累及肾脏则会影响肾气的蒸化与固摄,出现小便失常,故产褥期调补应注重脏腑调养。
3、活血化瘀
产后多瘀是产妇另一个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清·萧埙《女科经纶·产后证》认为产后“必先逐瘀,瘀消然后方可行补”,结合产后妇女气血亏虚、易受外邪侵袭、肝失所养的特点,产后气不足日久无力推动血的运行可导致气虚血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可导致气滞血瘀,以及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可导致寒凝血瘀。瘀血内阻这一特点是导致产后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产褥期药膳食养的关键。
4、分阶段调养
产后1~7天,产妇大量失血,恶露未尽,且担负哺育婴儿的职责,调养方案以活血化瘀、通络下乳、养血补血为主;产褥后期气血虚弱,脏腑失养,卫气不固,风寒邪气易扰,随着婴儿发育,需保证乳汁营养充足,故在活血化瘀、通络下乳、养血补血的基础上予以滋养脏腑、疏肝理气、温经散寒。
三、产褥期调养方案
1、产褥期药食选择
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产褥期妇女气血亏损、脏腑虚弱、瘀血阻滞、易感风寒等独特的生理特点,药食选择上可选用山楂、益母草、红糖等活血化瘀,鸡蛋、丝瓜、牛奶、鲤鱼、鲫鱼、乌鸡、花生、豆腐、猪蹄、猪肝、小米、黄豆、当归、大枣等补气养血通乳。
产后主食以米面豆类原料为主,如小米、黑米、大米、面食、黄豆、豆腐等,性味以甘平为主,大多有益胃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谷物类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主要能量,占我国居民膳食构成比的49.7%。
产后食用肉类助阳益气、温补散寒,尤宜鸡肉、羊肉等动物性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所需蛋白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但应注意避免油分的过量摄入。
适当补充性味平和的蔬菜和果品,如丝瓜、冬瓜、玉米、银耳、芹菜、卷心菜、南瓜、桃、茄子、葡萄、核桃、苹果、花生等,具有消食开胃、清热生津、养阴通便等功效。产后由于胃肠肌张力较低,肠蠕动减弱,容易产生便秘,深色蔬菜一般富含维生素、植物化学物和膳食纤维,新鲜水果提供多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又可降低膳食能量摄入,但蔬菜和水果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适量添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鱼类、禽类、蛋类、瘦肉以及大豆及其制品,鸡蛋滋阴又可养血,适宜产后妇女食用,尤其是蛋黄还含有丰富的胆碱、胆固醇、维生素A、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食用鱼类等海产品补充不饱和脂肪酸,适当饮用牛奶以满足钙的需要。
在产褥前期可选择清淡、稀软、易消化的食物,适宜的药膳以容易消化的粥类和汤羹类为主,如粥类、面条、鸡蛋、煮烂的肉菜等,后期产妇恢复状态较为稳定后可过渡到正常饮食,适当增加菜肴类、面点类、膏滋类,注意避免过浓、过于油腻的汤影响消化,在总体食物构成上基本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模式。
2、药食的性味归经
产后药食性味以甘平为主,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作用,产后由于大量出汗失血,正气虚弱,食甘味可滋养补虚,又能防止产后痹痛等;除甘味外,部分水果还具有酸味,可收敛固涩,应用于产后汗出过多,遗尿,泄泻等,但酸涩之品性主收敛,阻滞血行,不利于恶露的排出,故新产后不建议食用过多水果,待血性恶露排尽后即可适量食用。
新产饮食宜温,因产妇亡血伤津,身体易寒,若多食生冷寒凉之品则克伐脾胃,容易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或导致产后泄泻下痢;寒主收引,不利于恶露的排出和瘀血的去除,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安全产后秘诀》认为妇人新产后气血皆虚,最忌感受寒凉,“寒则血气凝滞,诸变冗生”,所以产后饮食以温为宜,一可助脾胃运化减少脾胃负担,促进产后的恢复;二可预防产后疾病的发生。
另外产后不可食用大热之物,防止破血下行,加之产后气血不足,无力顾护体表,使得腠理开泄,热宜发散,进热食会导致汗出过多,津液丢失,可造成产后大便难,唐·王焘《外台秘要·产妇忌慎法》曰“产妇慎热食、热药、热面,食常识此。饮食当如人肌温温也。”产后药食应以平性、温性居多,大多数蔬菜性平或寒凉,可做熟以去除寒凉之性,或与温性的肉类等食物配伍使用。
药食主要入脾经、胃经和肺经。产后药食滋补品多补脾胃以补气生血,比如粳米、木耳、黄芪、人参、山药等,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功能对养生防病的意义,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五》亦认为产后当“以保护胃气,补养脾气为先务”。脾胃在产褥期调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产后气血大虚,首当补益气血,而脾气运化谷食为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并将其吸收、传输到全身各脏腑,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清·陈佳园《妇科秘书八种·产后总论》认为凡产后疾病多与气血不足、脾胃虚衰有关,调养脾胃使脾气健运可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免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防止累及心、膀胱等导致心气不足、小便不利等的发生;其次,产时大汗导致津液流失,营阴不足,脾气运化水饮,推动津液输布于全身,若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则脏腑经脉得养,反之若脾失健运,津液产生不足或输布障碍易导致津亏肠燥便秘、小便不利甚至水肿等症;最后,脾主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新产恶露下行,气血虚弱,再兼脾胃虚损,升提之力不足,气不摄血,易出现产后恶露不绝、血崩等。
肺在产褥期调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肺主一身之气、主行水、朝百脉的生理功能上,《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肺为“气之本”,产后大量消耗气血,若肺的呼吸机能调和,则有助于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输布,改善产后气虚的症状,且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生成,调节肺的呼吸功能顺畅,可帮助产后补益气血;“肺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肃降可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产后津液不足,若肺失宣降,通调水道不利,可导致津液代谢障碍,出现产后小便不通、浮肿等症;肺气通过调节全身气机而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若肺气充沛,则气机调畅,血液运行正常,若肺气虚弱或壅塞,则可导致气血流动速度变缓,血液运行不畅,加重产后瘀血阻滞的情况。
3、药膳方常用药食及组方分析
适用于产褥期调养的药膳方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有党参、黄芪、当归等,党参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常与黄芪、当归等配伍使用,以增强补气补血的效果,黄芪善补脾肺气虚,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且气血双补,当归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现代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表明当归补血作用明显,又能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补血不滞血,活血不伤血。当归应用于产后食养药膳非常普遍。
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当归与生姜同用可治疗血虚血瘀寒凝导致的腹痛,本方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治疗产后虚寒腹痛,方中当归配伍羊肉以增强羊肉补虚温阳的作用,生姜辛散,助羊肉散寒暖胃,又可除羊肉膻味,三味合用,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活血养血,特别适合产妇日常保健食用。
八宝鸡汤是由八珍汤合鸡肉、猪肉制成的补气养血药膳方,由益气之四君子汤和补血之四物汤合方而成,气血同补,补而不滞,可视气血虚损程度调整补气药和补血药的用量,也可酌情配伍黄芪增加补气之力,以适应不同症状的产妇调养。
生化汤重用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当归头补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行血,配伍川芎、桃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瘀血得去,新血得生,腹痛得止,如清·唐宗海《血证论·卷五》所说“血瘀能化之,即所以生之”。另外现代有研究证明生化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多方面参与产后腹痛的治疗过程,可加快子宫内组织细胞的修复增长,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代谢及炎症消退,加速子宫复旧,同时调节自身免疫力,补益正气,祛除外邪,而达到治疗腹痛的效果。
益母草苦泄辛散,善活血调经,为妇产科瘀血病症之要药,益母草对子宫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在产后出血中可联合缩宫素起到止血作用,增强子宫收缩,在治疗痛经时则抑制子宫收缩,起止痛作用,在食疗方中益母草可配伍鸡蛋滋阴润燥,养心安神,血虚者可加入红糖补血活血,红糖甘温又能缓和益母草寒凉之性,三者相伍,化瘀与扶正并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适用于产后调补,以帮助子宫的恢复。
四、产后不良饮食习惯
“坐月子”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习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戴圣《礼记·内则》中有关“月内”的描述,至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对于产褥期调养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近几十年,产褥期的饮食渐渐融合了旧时传统和现代理念,虽然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在发展,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医学理念的落后,和对自身经验的过分依赖,忽略了产妇个体之间的差异,目前依然存在一些不当的产后饮食习惯。
有的产妇在产褥期被禁止食用任何蔬菜和水果,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产后妇女体寒虚弱,需要温热性质的食物来滋补,或者食物单一,只食用小米粥或大米粥,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影响产妇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康复,还会影响乳汁分泌导致缺乳,《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药食疗养应当用不同类型的食物按性味调和后食用才可以补益精气,有益健康,现代研究也证明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对产妇有益的营养物质,只食用小米粥或大米粥营养过于单一,且小米性凉,不适合产妇长期使用,可在小米粥中加入红糖等平和偏性,注意补充性味平和的蔬菜水果,同时搭配主食及肉类一起食用,保证营养均衡。
有产妇在产褥初期摄入过多滋补类和动物类食物,如阿胶、人参和肉类等,致使营养摄入过剩,阿胶滋阴补血,具有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的作用,但其性质滋腻,产妇新产后恶露未尽,不可妄补,否则易加重血瘀,影响脾胃功能,人参少量短期服用可补益元气,但不适宜常服久服,否则可能产生心悸、失眠、头痛、抑郁等不良反应,故产褥前期不建议食用,对于产褥后期气虚、血虚贫血的产妇,可适当服用以补益气血,症状得到改善后应停止服用。
肉类尤其是畜肉类性味以甘咸、温为主,甘可补,助阳益气,咸入血分,益阴血,营养价值丰富,阴阳气血俱补,但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食用易导致肥胖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粘滞之品阻滞气血,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阻碍脾胃对气血津液的运化,不利于产妇的身体机能恢复和泌乳。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坐月门》也认为产妇应忌“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腻鱼肉之物”,以防太过滋腻损伤脾胃,影响食欲,哺乳期的妇女多食肥甘厚味而不化还有可能影响婴儿的脾胃状况,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乳母食忌》指出“子有病无病,亦在乳母之慎口”,乳母摄入脂肪太多易引起婴儿消化不良甚至腹泻等。
另外有产后不宜吃盐的说法,认为产后吃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产妇食欲不振、浮肿等,《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偏嗜咸味会使骨质受到损伤,肌肉消瘦,或者心气抑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记载盐有入血凝血的功效,且味咸性寒,咸伤肺,食多易患咳嗽,清·阎纯玺《胎产心法·产后禁忌论》记载“产后乳汁乃血气所成”,过食咸味可导致缺乳及咳嗽等病症。产后摄入过量盐分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水肿,但同时产后出汗量和尿量增加,应补充充足的饮水和少量盐分,食盐入血分可凉血解毒,也有通便的功效,含有人体必需的钠元素,如果不吃食盐易导致低钠血症以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还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足,对婴儿发育不利,故产后饮食应以清淡少盐为宜。
五、产后病的药膳应用
1、产后腹痛
《金匮要略》中记载经典的药膳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文献记载其能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及妇人“产后腹中痛”,组方原料仅为当归、生姜、羊肉等三种原料,其中两种为药食同源药材,一种为食物性原料,安全有效且近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更贴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脘腹冷痛、产后腹痛、阳虚体质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食物原料和中药的搭配中多选用温经止痛(艾叶、酒等)、活血化瘀(桃仁等)、益气补血(当归、黄芪等)之品。
常用食物:鸡肉、米酒(45度)、猪瘦肉、仔鸡肉、羊肉、鸡蛋、小米、红糖、酒
常用药物:小茴香、阿胶、生姜、陈皮、当归、山楂、甘草(炙)、桃仁、肉桂、白芍、茯苓、三七、艾叶、黄芪、川芎、桂心、牛膝、炮姜、益母草、泽兰(鲜)、白术、党参、熟地
常用药膳方:三七鸡汤、艾香黄芪汤、阿胶炖鸡、当归生姜羊肉汤、鸡蛋阿胶小米粥、田七山楂炖鸡、益母草红糖水、生化汤、八宝鸡汤
2、产后恶露不下
生化汤由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炮姜(温经散寒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组成,诸药合用有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效,常用于产后血虚有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证。随着生化汤的应用率攀升,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证或口感加入禽畜肉类、调味品等,如清淡口味可加入排骨,若是产后后期可选择滋补的乌骨鸡,汤品口感更佳,更容易被年轻产妇所接受。①寒凝血瘀型恶露不下,可选用茴香炖猪腰(茴香、元胡、猪腰)等,用于寒凝血瘀而兼腰膝酸软者及恶露不下;②气滞血瘀型恶露不下,可选用生姜山楂汤(生姜、焦山楂、红糖)等,用于气滞血瘀型及寒湿凝滞型痛经、妇女恶露不下等症;③气虚血瘀型恶露不下,可选用黄芪红花大枣粥(黄芪、红花、大枣、粳米)等,用于恶露不下证属气虚血瘀者。
常用食物:粳米、羊肉、鸡肉、鳝鱼、猪瘦肉、猪肝、红糖、糯米、黑麻油
常用药物:桃仁、桂心、生地黄、当归、生姜、小茴香、木瓜、山楂、香附、陈皮、郁金、红花、赤芍、柴胡、三七、益母草、黄芪、党参、丹参、山药、大枣、熟地黄
常用药膳方:桃仁粥、当归生姜羊肉汤、茴香炖猪腰、川芎煮鸡蛋、木瓜生姜煲米醋、生姜山楂汤、香附牛肉汤、香芎屈头鸡、川芎陈皮茶、郁金猪肝汤、红花糖水、红花糯米粥、疏肝粥、加味柴胡疏肝粥、逍遥粥、山楂红糖水、三七炖鸡、三七蒸鸡、黄鳝汤、益母草瘦肉汤、黄芪红花大枣粥、归参山药炖猪腰、归参炖母鸡、红花参枣饭、麻油猪肝、红枣益母草汤、生姜红糖汤
3、产后缺乳
催乳药膳中首选猪蹄(乃血肉有情之品,养精血以生乳汁)、丝瓜(通络,有助疏通乳腺)、通草(通气下乳),产后第3天开始催乳比较适合,喝汤时间根据身体状况及分娩情况来定,汤品的选择对于产后缺乳患者来讲,存在两种常见类型:①气血两亏所致乳汁不下,可选用当归猪蹄(猪蹄一对,当归(补血、活血),炖汤服,用于补气养血,通络催乳;参芪猪蹄汤(猪蹄、虾仁与同党参、黄芪、当归、通草炖,食肉喝汤)。②肝郁气滞所致乳汁不下,可选用猪蹄通草汤(猪蹄,通草,炖 汤 服),用于疏肝理气,通络下乳;炮甲通乳汤(炮穿山甲、王不留行籽、佛手、通草、当归、甘草,猪蹄煮汤去油,用汤煮药)。
常用食物:猪蹄、花生仁、仔鸡肉、酒(米酒、黄酒)、鲢鱼头、鲫鱼、粳米、黄酒、鲜虾、红糖、丝瓜(络)、黄花菜、猪肉、花生米、木瓜、枣(蜜枣、大枣)、牛乳
常用药物:生姜、桔梗、当归、佛手、黑芝麻、杏仁、赤小豆、小茴香、通草、黄芪、党参、白芍、川芎、柴胡、炮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
常用药膳方:猪蹄通草汤、花生鸡酒、花生鲢鱼头汤、党参猪蹄汤、山甲猪蹄汤、鲫鱼猪蹄汤、鲫鱼粥、黄酒鲜虾汤、参芪猪蹄汤、通乳粥、炮甲通乳汤、催乳饼、花生炖猪肚、鲫鱼通草汤、木瓜鲫鱼汤、黄花菜肉饼、丝瓜络鲫鱼汤、丝瓜络猪蹄粥、丝瓜络粥、猪血鲫鱼粥、猪蹄粥、莴苣子粥、猪肝粥、牛乳大枣粥、红薯粥、羊肉粥、茴香粥、红小豆粥、花生粥
4、产后便秘
对产后大便难者建议多食高蛋白、高纤维素、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蔬菜(莴笋、藕、黄豆芽、木耳)、水果(如香蕉、橘子,少吃苹果和柿子)。膳食应以汤类、粥类为主,可加入味甘性平归肾大肠经之芝麻、柏子仁等,以养精血、润肠通便,①黑芝麻粥:用于产后气血亏虚,津亏肠燥之便秘(黑芝麻炒香研末,大米熟时调进黑芝麻末即成);柏子仁粥:用于产后血虚所致大便秘结,失眠多梦者(柏子仁、粳米共同煮成粥,食用前调入蜂蜜即可);②五仁汤: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黑芝麻,用于产后便秘。
常用食物:红薯、米(大米、粳米)、马铃薯、甘薯、莴笋、藕、黄豆芽、香蕉、松子仁
常用药物:蜂蜜、当归、黑芝麻、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枸杞子、黄芪、柏子仁
常用药膳方:红薯蜂蜜粥、黑芝麻粥、柏子仁粥、胡桃粥、五仁汤、二薯汁、奶蜜饮、枸杞松仁粥
六、小结
产褥期是女性健康调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产褥期妇女如果自身饮食调理不当,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不仅会对产后康复产生影响,增加产褥期并发症的风险,还会间接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发育。产后生理特点为百脉空虚,多虚多瘀,产后病的病因病机有:①出血过多,元气受损;②瘀血内阻,气机不畅;③后天之本,运化不足;④外感寒邪,饮食情志。就中医角度而言,防重于治,产后膳食调养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排恶露;②调脾胃;③补气血。合理的膳食营养可顾护产妇的脾胃功能,帮助化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以修复气血的耗损、促进恶露的排泄、乳汁的分泌,故可助养婴儿健康发育及产妇身体机能的恢复,预防产后疾病的发生。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