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外出游玩 当心蜱出没

一、蜱虫

蜱(pí),又名壁虱或扁虱,俗称草爬子。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二、蜱出没的地方

蜱,通常出没农村一些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盛的地区,城区居民区、公园和景区的绿化带,只要有杂草丛生的地方都有它的存在,可以爬行,也可以飞行,嗅觉敏锐,对汗液、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近15m时就会被感知,它会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爬到人和其它动物的身上,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和腹股沟等处,蜱虫吸血时把头埋入皮肤下,吸血时间可长达数天,吸饱血后自行脱落。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4~10月。

二、蜱叮咬后有哪些危害?

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20种立克次体、18种螺旋体和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通过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和莱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三、如何判断是否被咬?

1.身体无故出现新的黑点,“扒拉”不掉,蜱虫口器叮在皮肤上不松口,钻入皮肤里,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

2.局部出现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甚至发炎,中央有虫咬的痕迹。

3.瘙痒或疼痛。

4.在蜱虫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等症状,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c以上。

四、叮咬后怎样处置?

1.如发现蜱叮咬,切勿用力撕拉。蜱虫在叮咬时,会将头部扎进皮肤,如果用力劲硬拽,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2.如有条件可在伤口周围用盐酸利多卡因、酒精、碘酒作局部封闭,麻醉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注意蜱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无麻醉条件可用平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拉起,当皮肤出现张力左右晃动缓慢拔出。

3.持续观察,如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红斑或其他不适症状,怀疑自己感染,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

五、如何预防蜱叮咬?

1.应当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游玩后全身体检 + 清洁:户外活动回家后,检查肘窝、腋窝、脖子、耳朵背、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头发里面也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小红点、肿包等。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或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使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5.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