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痛风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那时叫做“痹症”或“白虎历节风”

其意思是老虎咬关节

其痛可想而知

痛风又被叫做“帝王病”,但这并不是说只是帝王们才会患上痛风,而是因为痛风的产生也跟大鱼大肉的饮食有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鱼大肉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痛风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gout)是体内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一种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其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升高,患者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等情况。本病是一种慢性病,病情可逐渐加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及减少预期寿命,但可被有效治疗。

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我国痛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步趋年轻化。

分类

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好发人群

1.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 (男性47.95岁, 女性53.14岁) 

2.男女比例为15∶1

3.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

病因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随尿液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尿酸的生成和排出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保持着体内尿酸含量的正常。如由于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之间出现不平衡,即可导致痛风的发生。饮食、某些药物、创伤、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受凉、剧烈运动等情况可诱发痛风的发作。

症状

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等表现。急性关节炎多于夜间突然起病,可表现为关节剧痛难忍。

痛风石为关节处大小不规则的赘生物。

痛风自然病程分为3个阶段

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间歇期

3.痛风石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并发症

1.尿酸性肾石病

2.痛风性肾病

3.急性肾功能衰竭

4.高甘油三酯血症

5.痛风与心脑血管病

6.痛风与股骨头坏死

诊断

痛风可通过临床症状,结合血尿酸检查、尿尿酸检查、CT检查等方法确诊。痛风的主要症状有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发热、脱屑、痛风石和肾脏病变症状等。

治疗

(一)西医治疗:痛风的治疗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间歇期和慢性期以及痛风并发症的处理。

(二)药物治疗:

1.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非甾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2.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处理:抑制尿酸合成药物、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3.伴发疾病的治疗:痛风常伴发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或数种,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应积极治疗。降压药可选择氯沙坦或氨氯地平,降脂药可选择非诺贝特或阿托伐他汀等。合并慢性肾病者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必要时可选择剔除痛风石,对残毁关节进行矫形等手术治疗。

(四)中医治疗:痛风在中医典籍中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而在黄帝内经中痛风的病因主要归纳于风寒湿。中医辨证论治认为痛风是湿热内蕴与外邪侵袭交互作用的结果,初病在经在络,以邪实为主、热痹为先,湿热痰瘀是关键;久则深入筋骨,累及脏腑,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

(五)中医辨证:

湿热蕴结证:治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丸加减。

脾虚湿阻证:治以健脾祛湿,益气通络;方用五苓散加减。

寒湿痹阻证: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方用桂枝加术汤加减。

痰瘀痹阻证: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肝肾阴虚证:治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