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小儿夜啼怎么办?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故曰夜啼,民间俗称“哭夜郎”。有的阵阵啼哭,哭后仍能入睡,患此症后,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

一、病因病理

(一)脾胃虚寒: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若护理略有失意,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夜属阴,阴胜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

(二)心经积热:乳母平日恣食辛辣肥甘,或焦燥炙煿动火之食物,或贪服性热之药,火伏热郁,积热上炎。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心,心属火恶热而致夜间烦躁啼哭。

(三)惊骇恐惧: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如有目触异物,耳闻异声,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常在梦中哭而作惊 ,故在夜间惊啼不寐。

(四)乳食积滞:婴儿乳食不节,内伤脾胃,“ 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脾胃运化失司,乳食积滞,入夜而啼。

二、临床表现

(一)脾脏虚寒:睡喜伏卧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入便溏,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

(二)心经积热:睡喜仰卧,见灯火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舌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三)惊骇恐惧:睡中时作惊慌,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舌多无异常变化,但脉来急数。

(四)乳食积滞: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

三、诊断要点

(一)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

(二)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

(三)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常叠套、寒疝等 疾病引起的啼哭。

四、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不适、拗哭相鉴别。小儿夜间若喂哺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缝衣针或 其他异物等,均可引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有些小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走边拍而寐等,要注意加以纠正。

五、推拿治疗

(一)脾虚寒

治则:温中健脾。

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

方义:补脾经、摩腹、揉中脘以健脾温中;推三关以温通周身阳气。

(二)心经积热

治则:清热导赤。

处方: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揉总筋、揉内劳宫。

方义:清心经、清天河水以清热退心火;清小肠以导赤而泻心火;揉总筋、揉内劳 宫以清心经热。

(三)惊骇恐惧

治则:镇惊安神。

处方: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五指节。

方义: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以镇惊除烦;揉五指节以安神。

(四)乳食积滞

治则:消食导滞。

处方: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大肠、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揉脐、推下七节骨。 

方义:清补脾经以健脾利湿;清大肠、推下七节骨以清利肠腑 ,泄热通 便;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揉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六、其他治疗

(一)中药内服:脾虚寒者以乌药散加减;心经积热者以导赤散加减;惊骇恐惧以朱砂 安神丸加减;乳食积滞者以消乳丸加减。

(二)中药外治: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用于脾寒气滞证。 

(三)针刺:取穴中冲,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证。

(四)艾灸:艾灸神阙,将艾条燃着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触到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灸7日,用于脾寒气滞证。

七、注意事项

(一)平素寒温宜调护,防受寒受凉,饮食不宜过凉。

(二)脾寒夜啼者睡眠时要保暖腹部。

(三)心热夜啼者睡眠时勿过暖。

(四)惊吓夜啼者睡眠时要安静。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