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闺女,你口袋里的玩具是哪里来的?”一位妈妈很生气地问小A。六岁的小A吞吞吐吐地说:“小朋友不要了,我捡的。”

妈妈:“这玩具是新的,还没有代开包装,小朋友怎么可能扔了?”

小A红着脸、低着头说:“妈妈,我没有撒谎。”

妈妈:“儿子,我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你要什么给爸爸妈妈说,我们给你买。多少次了?口袋里里不是多小汽车就是多卡片,你们幼儿园有多少东西等你捡?你现在这样,长大了怎么办?谁会和你做朋友?”妈妈的话语里充满恐惧、担心、焦虑。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小朋友,你会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你又会给妈妈什么样的建议呢?

时间回到半年前,小A刚刚幼儿园大班,妈妈不经意间发现儿子背包里里多了一个彩色的小汽车,和原木色的小汽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彩色汽车更有吸引力。而妈妈爸爸买的玩具全部是原木的,价格相对更贵一些,因为他们担心五彩的油漆会含铅,影响孩子的健康。“小A,这辆是哪里来的?”妈妈问。“小朋友送给我的,我们俩是好朋友。”妈妈半信半疑。

后来类似的事情发生过N次,妈妈带着疑惑默默观察孩子书包里物品的变化,经常多出一些小玩具,孩子没有零花钱,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爸爸妈妈越来越怀疑孩子在撒谎,未经允许拿了小朋友的东西,怎么办?爸爸妈妈开始搜索资料,请教身边的朋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孩子小,不能区分这些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小朋友的,不是恶意的,所以不能训斥孩子,要做一个安全型父母,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敢说实话,并且让孩子悄悄地把物品归还回去,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把物品“完璧归赵”。

于是小A在父母的引导下一次次把小朋友的玩具悄悄放回去,又一次次把新的玩具拿回来。后来小A把小朋友的玩具藏起来偷偷地玩……看来父母的处理方式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亲爱的家长朋友您会给孩子什么样的建议呢?

孩子通常“撒谎”的常见原因:

1、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还不能让他们真的区分开想象与现实的区别:此种情况多见于3—6岁孩子,通常把想象当成现实,比如有的孩子会说:“我们班小朋友的玩具都是我的兵,我是将军,我很厉害,我可以指挥他们,我说了算。”

2、为了避免惩罚,出于自我保护撒谎:有的孩子过往有这样的经历,说实话后被父母严厉惩罚或责骂,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编造理由隐瞒事实。

3、模仿:家庭和身边有撒谎的人,孩子模仿而来。小A家庭中并没有类似情况。

4、未建立清晰的界限,不能区分“你的、我的、他的”:家庭父母以孩子为中心,只要非危险物品孩子都可以随时使用,缺少规则,无明显的界限感。

而小A“撒谎”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当我们了解孩子需求的时候就容易解决当下的困惑。小A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假设他渴望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发展独立性。

我问妈妈:“平时他可以为自己选择什么物品?”

妈妈:“很多东西他都会自己选择,比如衣服、玩具等等。”

他渴望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发展独立性的假设似乎不成立。

我问:“孩子大多数情况会自己选择吗?当孩子的想法和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时候你们会如何处理?”

妈妈:“我会告诉他哪一些更好,比如孩子喜欢五颜六色的玩具,但是我会告诉他颜色里面有铅,对身体不要,如果经常玩彩色有油漆的玩具就长不高了,所以要选原木色。孩子挺听话的就选了原木色玩具。最终我会让孩子拿主意,也是锻炼孩子的有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性吧!”

“这样的情形多吗?”我问。

“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

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孩子缺少独立选择的机会,独立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孩子用拿小朋友玩具/玩具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独立性的渴望。给爸爸妈妈三点建议:

1、给孩子“真正”自我选择的机会,从细小事情开始,比如自己选择牙膏的口味、每次买玩具和生活用品自己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同时在一定价位以内的;

2、父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非通过“软”控制的方式,让孩子按照父母意愿做选择,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3、当孩子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或挑战的时候,比如自己解决生活事情比如自己洗袜子、自己解决和小朋友之间的冲突等类似事情的时候,给与孩子肯定。

两个月之后,小A很开心地告诉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东啦。”通过父母的反馈孩子几乎不偷偷拿别人的玩具了。

“撒谎”的孩子笑了,父母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了独立自主能力。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了解孩子的需求就是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