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冬至时节到 环境健康问题莫忽视

冬至时节到  环境健康问题莫忽视

冬至,在中国传统节气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北半球迎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刻。古话说:“冬至大如年”,意味着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堪比过年。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冷的冬天看到许多穷人耳朵冻伤,便制作了一种名为“娇耳”的食物,即现在的饺子,用以驱寒保暖。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冬至时节的寒冷气候,也反映了民间对健康防护的智慧。

冬至时节对南北方室内外环境的影响

冬至期间,北方地区气温急剧下降,室内外温差显著增大。室内因有供暖设施,空气变得异常干燥,会造成皮肤干燥、瘙痒,喉咙不适、咳嗽等症状。室外则有低温与大风并存,长时间呆在室外极易导致冻伤。同时,低温环境也会引起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而在南方地区则是一种湿冷的气候特征。虽然室内外温差相对北方较小,但湿冷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患有风湿病或关节疾病的人群,湿冷更容易加重关节疼痛。此外,湿冷的室内环境容易滋生霉菌,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引发呼吸道过敏反应,如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

冬至时节对健康的影响

1 传染性疾病

冬至时节,人们在室内活动相对比较多,由于室内空间相对密闭,造成空气流通不畅,从而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比如冬季时常频发的流感。肺炎也是冬至期间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低温环境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使人体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细菌和病毒更容易在肺部滋生繁殖,引发肺炎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2 慢性疾病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特别是老年人等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来说,冬至节气的影响不容小觑。低温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病情控制难度加大,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而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寒冷干燥或湿冷的空气刺激呼吸道,可能引发咳嗽、气喘加重等症状。同时,寒冷和潮湿会刺激关节周围的神经末梢,引起关节疼痛。对于老年人等关节功能已经有所衰退的人群,这种疼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活动,长期的疼痛刺激还可能导致关节变形、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

冬至时令节气如何加强环境健康防护措施

1食疗

冬至时节,饮食调养可遵循温热滋补的原则。羊肉是冬至餐桌上的佳品,其性温热,具有补肾壮阳、温中暖胃的功效,可有效抵御寒冷。此外,枸杞、红枣、桂圆等食物具有滋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可用于制作汤品或直接食用。例如,用枸杞、红枣、桂圆与羊肉一起炖煮,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起到暖身滋补的效果。

2中医养生

冬至时节可以选择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不仅可以温通经络,而且还具有散寒除湿的功效,从而提升人体阳气。拔罐能够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缓解因寒冷导致的肌肉酸痛等问题。泡脚也是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用艾叶、花椒等中药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温暖全身。

3个人防护措施

户外活动时,保暖一定做到位。穿戴厚实的棉衣、围巾、帽子、手套等,减少皮肤暴露,防止冻伤。在北方室内,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干燥;南方室内则要注意保持干燥,可利用除湿机去除湿气。同时,一定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减少病毒和细菌滋生的机会。

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令节气,更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健康、适应气候变化的信号。通过了解冬至与环境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时节带来的健康挑战,从而营造一个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