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关于母乳与黄疸,你可能不知道的

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内,由于生后数天内奶量摄入不足、排便延迟等,使血清胆红素升高,宝宝可有生理性体重下降显著及血钠增高。与母乳性黄疸不同,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一般由于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摄入不足所致,在治疗时反而要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黄疸常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而得到缓解,母乳不足时也可以添加配方奶。该类黄疸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

母乳性黄疸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 1~3 个月内仍有黄疸,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母乳为主的宝宝,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患儿通常一般状况良好,黄疸消退延迟,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异常临床表现,其诊断常是排除性的。 母乳性黄疸的确切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部分母亲母乳中的某些酶和基因有关,影响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若停止母乳喂养,此类新生儿的黄疸可在短时间内明显消退,但考虑到母乳喂养较人工喂养的众多优势,大部分患儿并不需要停母乳,可遵医嘱采取合适的方案治疗。

母亲应营养均衡和良好的心态,保证奶量摄入充足,新生儿可多晒太阳,且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必要时可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但要注意一旦出现药物相关副作用及时停用。根据黄疸情况必要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使胆红素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