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多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如何识别和防护?

呼吸道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提高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冬春交际,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等。

流感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达到39°C以上;多伴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感疲劳。可伴干咳或咳痰,局部可有咽痛,伴鼻塞、流涕及打喷嚏;恶心和呕吐少见。

新冠病毒感染  Omicron 毒株流行以来主要为无症状或轻症为主,有临床表现的患者常有发热、咳嗽、咽痛、乏力及肌痛等,部分患者出现味觉、嗅觉异常或丧失。高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存在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好发于儿童,最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及咽痛等,持续时间一般为7-10天。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皮疹及结膜炎等。

支原体感染 多见干咳,痰量较少,粘稠。发热多在38C以上。可伴有头痛、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患者可有鼻塞、流涕、咽痛及胸痛等症状,病程相对较长。少数患者持续高热,病情进展可有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出现头痛、心悸及腰痛等各系统损伤表现。

腺病毒多见于儿童或免疫缺陷人群,常导致肺段肺叶的实变。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合并肺外表现,如结膜炎、心肌炎、中毒性脑炎及肝功能受损等。

鼻病毒是健康人群常见的上呼吸道定植微生物,致病性感染多发生于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表现为咳嗽,咽痛及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可累及肺部导致病毒性肺炎。

混合感染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婴幼儿、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

建议出现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同时,关注头痛、心悸、腰痛、胸痛、腹泻及嗅味觉异常等对并发症有提示意义的症状。对于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重点监测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急性期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发热期应多饮水,进食高热量、高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指导有效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叩背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是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环境通风,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平衡,良好睡眠、均衡饮食及适当锻炼。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