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或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误食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病从口入,它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具有发病急、潜伏期短、症状多样等特点。
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型
1. 细菌性食物中毒
• 特点: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由细菌或其毒素引起,发病急,潜伏期短,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病。
• 常见致病菌:
• 沙门氏菌:常见于肉类、蛋类、奶制品等,潜伏期6小时到6天。
•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奶制品、剩饭、糕点等,潜伏期30分钟到8小时。
• 大肠埃希菌:常见于未煮熟的肉类、受污染的水等,潜伏期3-4天。
• 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海产品,潜伏期2-48小时。
• 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2. 病毒性食物中毒
• 特点:由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常引起群体性中毒事件。
• 常见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 症状:主要呕吐表现为、腹泻、发热、头痛等,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
3. 化学性食物中毒
• 特点:由化学物质污染食物引起,发病急,症状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 常见化学物质:
• 亚硝酸盐:常见于腌制食品、变质蔬菜等,潜伏期数小时到24小时。
• 有机磷农药:常见于喷洒农药后的蔬菜、水果等,潜伏期数分钟到数小时。
• 重金属(如汞、铅、砷):于常见受污染的水产品、食品包装等。
• 症状:因化学物质不同而异,可能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昏迷等。
4. 真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 特点: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与食物的储存条件密切相关。
• 常见毒素:
• 黄曲霉毒素:常见于发霉的花生、玉米等,长期摄入可能致癌。
• 赤霉病麦毒素:常见于受潮发霉的小麦、大麦等,潜伏期数小时到数天。
• 症状:可能包括呕吐、腹痛、头晕、乏力等。
5. 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 特点:由动植物本身含有的毒素或误食引起。
• 常见动植物毒素:
• 毒蘑菇:含有多种毒素,潜伏期数分钟到数小时,症状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 河豚毒素:常见于河豚鱼,潜伏期数分钟到数小时,主要表现为麻痹、呼吸困难等。
• 未煮熟的四季豆:含有皂苷和血细胞凝集素,潜伏期1.5-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 发芽土豆:含有龙葵素,潜伏期数小时到数天,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等。
食物中毒的预防
1. 保持食品卫生: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加工条件,避免食物变质或受污染。
2. 正确处理食物: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产品。
3. 避免食用高风险食物:如野生蘑菇、发芽土豆、未煮熟的四季豆等。
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5.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食物残留化学物质。
食物中毒信号
吃坏东西后,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很可能是食物中毒了:
1.肠胃“翻江倒海”
腹痛:吃完东西觉得上腹部疼痛,后期可能会中腹部或全腹部疼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难以忍受。
恶心、呕吐:感觉恶心、想吐,呕吐物为吃进去的食物。
腹泻:每天大便次数超过3次,大便多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有腥臭味。严重时可伴有口干、眼窝下陷的表现。
2. 全身发出警报
发热乏力:体温升高(通常38°C以上),伴随畏寒、肌肉酸痛。
头晕脱水:口干舌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严重时甚至意识模糊。
心跳加速:因脱水或毒素影响,可能出现心慌、呼吸急促。
3. 危险征兆(立即就医!)
呕吐/腹泻超过24小时未缓解; 便血、呕血或持续高烧(39°C+);
说话不清、视线模糊、四肢无力、嗜睡;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呈青紫色、感觉四肢发麻;孕妇、儿童、老人症状加重 。
食物中毒的紧急处理
1. 停止食用可疑食物:避免进一步摄入毒素。
2. 催吐:如果中毒时间较短(一般在1-2小时内),可尝试催吐,但需注意安全。勿擅自吃止泻药!可能阻碍毒素排出。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4. 及时就医: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
5.保留可疑食物样本,方便医生诊断。
食物中毒是可预防的,通过食品安全注意和卫生,可以有效降低中毒风险。
预防小贴士
☑ 海鲜、溏心蛋、隔夜菜高风险食物需彻底加热。
☑ 生熟分开处理,冰箱存放不过3天。
☑ 饭前便后洗手,聚餐用公筷。
提醒:夏季细菌滋生快,外卖、凉拌菜更需留心。一旦多人同时出现类似症状,务必警惕群体性食物中毒,及时上报卫生部门。不要百分百相信冰箱,健康无小事,早识别、快处理,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