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多喝点水”——这句话堪称社交界的“神回复”,无论是你感冒了、熬夜了,还是失恋了,它都能以不变应万变,稳居关心话术的“C位”。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敷衍界的扛把子”,但不得不说,它背后还真有点科学道理。
最近,一群科研“侦探”翻遍了所有关于喝水的文献,尝试用数据为这句“敷衍神句”正名:喝水确实有多种明确的和潜在的好处,喝水不仅不敷衍,还可能很硬核![1]。
“培养科学的饮水习惯,是预防疾病、守护健康的重要基础。”听起来是不是像养生课的开场白?但其实,喝水这事儿真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可是让你从“喝水小白”晋级为“喝水大佬”的必修课!
我们为你精心整理了一份“喝水进阶指南”,让你不仅喝得健康,还能喝出仪式感,喝出新高度!从今天起,告别“想起来才喝一口”的佛系模式。
一、每天到底要喝多少水?
喝水这事儿,既不能“一口闷”,也不能“干瞪眼”,讲究的就是一个按需调整,灵活把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给出了官方“喝水公式”:成年男性每天1700ml,成年女性每天1500ml,也就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8杯水”。
但别急着死磕这个数字,毕竟咱的身体不是流水线生产的,每个人的“水需求”都不一样!具体怎么调整?看这里:
高温环境、运动后:每疯狂运动1小时,就得多喝200-300ml水,不然身体就像“干涸的沙漠”,急需“雨水滋润”!
孕妇、哺乳期女性:你的身体不只是为你服务,还得“奶娃”,所以每日多喝300-500ml,做个“水润妈妈”!
老年人:别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你的“口渴雷达”可能有点迟钝,主动少量多次补水,远离“干巴巴”的生活!
肾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者:喝水这事儿得听医生的,毕竟“水量控制”是你们的专属技能!
自测饮水量小技巧:偷偷瞄一眼你的尿液颜色!如果是浅黄色,恭喜你,已经是“喝水达人”了;如果是深黄色,赶紧去喝水,不然身体就要“抗议”了!
总之,喝水不是“任务”,而是“艺术”。灵活调整,喝出健康,喝出快乐!
二、喝水讲究“主动出击”,别等口渴才行动!
喝水这事儿,千万别等到“嗓子冒烟”才想起来!主动喝水,少量多次才是王道。虽说喝水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但“定时补水”能让身体告别“旱涝不均”,时刻保持水润状态。
以下是一份“喝水黄金时间表”,照着做,让你每一口都喝出健康!
晨起空腹1杯温水(200ml):让你的肠胃从“沉睡”中苏醒,顺便开启一天的代谢加速模式!
三餐前半小时:喝100-150ml水,不仅能缓解“假饥饿”,还能让你远离“暴饮暴食”的罪恶感!
工作间隙每小时1杯:久坐办公族注意啦!每小时补充100-200ml水,不仅能提神醒脑,还能预防“血栓”偷袭!
运动前后:运动前1小时喝300ml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00ml,让你的身体像“润滑的小马达”一样高效运转!
睡前1小时:喝一小杯温水,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别喝太多哦,不然半夜跑厕所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关键提示:单次饮水量别超过400ml,每小时喝水别超过800ml,否则你的肾脏可能会发出“求救信号”!记住,喝水不是“任务”,而是“习惯”。主动补水,才能让身体时刻“水嫩嫩”,健康满分!
三、喝什么样的水?别随便,喝对才能喝出健康!
1.优选安全水源,拒绝生水与未煮沸水:
首选市政集中供水,它的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妥妥的“靠谱水源”!生水可不是“小清新”,它可能藏着大肠杆菌、诺如病毒甚至寄生虫(比如隐孢子虫)!自来水虽然经过氯消毒,但老旧管道可能带来二次污染。记得煮沸1-3分钟,灭菌更彻底,喝得更放心!
喝桶装水?选择有检测报告的正规品牌,开封后尽量7天内喝完,别让细菌有机可乘!
喝直饮水?家用饮水机和滤芯要定期清洗消毒,避免微生物“安家落户”。
在户外活动时,别直接喝溪水、井水!建议煮沸或使用便携式净水设备,安全又省心!
2.健康饮水习惯:别用含糖饮料、浓茶、咖啡代替白水!过量糖分易诱发肥胖和糖尿病,白水才是最健康的“零卡快乐水”!喝水要小口慢喝,别一口喝太多,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水温也很重要!别喝过热的水,建议水温在40℃左右,不烫嘴,刚刚好!
饮水无小事,健康靠坚持。从选择安全水源到养成定时定量饮水的习惯,每一个细节都是抵御疾病的防线。让我们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杯水,为身体注入活力,让健康细水长流!
参考文献:
[1] Hakam N, Guzman Fuentes JL, Nabavizadeh B, et al. Outcomes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Testing Changes in Daily Water Intake: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Netw Open. 2024;7(11):e2447621. Published 2024 Nov 4.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47621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