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哺光仪你给孩子用了吗?

哺光仪这东西最近挺火,尤其是家长圈里,很多人想用它来防近视,可又怕是“智商税”或者有啥副作用。

哺光仪是啥?

哺光仪原理是用特定波长的红光(一般650-670纳米)照眼睛,模拟阳光里对眼睛有益的部分。有科学家发现,这种红光能刺激视网膜下的脉络膜,让它变厚点,从而“变相的减慢”眼轴(眼球前后长度)增长。因为近视加深主要跟眼轴变长有关,哺光仪就想从这下手。

哺光仪到底能不能用?

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有没有效,短期数据(1-2年)显示,能减缓眼轴增长20%-40%,对6-12岁刚近视的小孩可能更明显。二是安不安全。我们知道只要是可见光对眼睛都是有影响的,就从我们眼睛最脆弱也是最金贵的黄斑说起吧。黄斑是决定我们能不能看见的重要眼部结构。黄斑发生病变是可以导致失明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全球第三大致盲眼病。现在我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发展来谈谈我为什么不建议孩子用哺光仪预防控制近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对于年轻朋友来说可能比较陌生,这种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时期。目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致盲眼病,也是老年人不可逆使命的最常见原因。主要分为干性(萎缩型)和湿性(渗出型)两种类型。以下是关于这两种类型AMD发病机制的详细说明: 干性AMD发病机制:干性AMD主要涉及黄斑区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黄斑区玻璃疣(drusen)、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异常及Bruch膜增厚。这些改变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局灶性退行性变和光感受器丢失,最终出现“地图样萎缩”(GA),影响视力。    湿性AMD发病机制:湿性AMD的特征是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这种新生血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在湿性AMD中,VEGF的过度表达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引起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等病变,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期光暴露、慢性光损伤、营养不均衡、代谢障碍也可能与AMD的发生有关。 

说了这么多,哺光仪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有什么牵扯呢? 我们回顾一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的几个关键词:长期光暴露、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异常及Bruch膜增厚、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脉络膜组织都是有光吸收特性的,而红外光恰巧可以被它们吸收。数以年记光暴露,无疑增加了这些组织受损病变的风险,而慢性光损伤带来的视力损害表现是滞后的、隐匿的,也不是网上说的你做一个眼底照相、OCT、ERG检查就能检测出来的。可以说一旦视力丧失了,后悔晚矣。 在防控近视的道路上很多家长都是不遗余力的,担心孩子戴眼镜影响外观,担心涨度数、高度近视影响孩子的眼健康。这个时候我们更要有正确的认知。做出理智的选择,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能单纯为了控度数把眼健康抛在脑后。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