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密切相关。这些病理改变会导致神经元逐渐受损、死亡,进而引发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患者常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困难、空间定向障碍、性格行为改变等症状,严重时生活无法自理,不仅影响患者自身尊严,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哪些人更容易患病?
年龄是最强的风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达32%。此外,女性、携带APOE ε4基因者、有家族病史者风险更高。同时,中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听力损失、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缺乏社交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早期信号需警惕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1. 记忆力减退:尤其对近期事件遗忘明显(如刚说过的话、刚放的物品);
2. 日常能力下降:难以完成熟悉的事务(如做饭、购物);
3. 语言与沟通障碍:词不达意、重复话语、无法理解他人;
4. 空间定向障碍:在熟悉环境中迷路,分不清时间地点;
5. 性格行为改变:变得孤僻、多疑、冷漠,或出现幻觉、睡眠紊乱。
若发现老人出现上述迹象,应及时前往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就诊,通过神经量表、影像学检查、标志物检测等明确诊断。
四、科学预防,从生活做起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研究证实,积极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
1.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蔬果、鱼类,减少加工食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
2. 脑力与社交刺激:多读书、下棋、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交活动,避免独处;
3. 控制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定期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4. 保护头部与心理健康:避免外伤,及时干预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五、综合治疗与照护要点
一旦确诊,需采取药物与非药物结合的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卡巴拉汀)用于轻中度患者,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可改善中晚期症状;
- 非药物干预:认知训练、音乐疗法、虚拟现实(VR)、太极拳等运动,可维持患者功能状态;
- 家庭照护:掌握沟通技巧,提供安全环境(如防走失设备),协助而非包办日常活动,尊重患者尊严;
- 照护者支持:照护工作压力大,需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关注自身身心健康。
六、消除偏见,共建友善社会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因行为异常遭受误解,甚至被歧视。事实上,他们更需要家人的耐心陪伴和社会的包容支持。通过科普宣传,减少对疾病的污名化,为患者及其家庭营造理解、关爱的社会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记忆或许会褪色,但关爱永不缺席。从40岁起关注大脑健康,从日常生活中践行预防措施,从身边小事给予患者尊重——这些行动,都是对抗“记忆橡皮擦”最有力的武器。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