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失眠是现代人群的高频困扰,但许多认知误区却让人们陷入焦虑或错误应对。以下是最典型的几个误解,帮你走出认知盲区:

一、“每天必须睡够8小时才算正常”

真相:睡眠需求因人而异。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指出,成年人(18-64岁)的合理睡眠时间为7-9小时,但部分人(如短睡眠者)仅需5-6小时即可保持清醒,而另一部分人可能需要10小时。盲目追求“8小时标准”,反而会因焦虑加重失眠。

例子:有人每天睡6小时仍精力充沛,却因“没睡够8小时”自我暗示,导致入睡时过度关注时间,形成恶性循环。

二、“失眠就是‘睡不着’,躺下就该立刻睡着”

真相:正常睡眠周期中,从清醒到入睡的“潜伏期”一般为10-30分钟。若躺下后30分钟内无法入睡,可起身做放松活动(如阅读、听白噪音),避免强迫自己“必须立刻睡着”——越强迫,大脑越兴奋。

误区影响:许多人因“躺下后还在想事情”就认定自己失眠,实则大脑需要时间从清醒过渡到睡眠状态。

三、“昨晚没睡好,今天必须补回来”

真相:白天补觉(尤其是长时间午睡或赖床)可能打乱昼夜节律,导致夜间更难入睡。偶尔失眠后,可通过“保持正常起床时间+白天适度运动”调整,而非补觉。

例外情况:长期严重失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补觉,但需控制时长(如午睡不超过30分钟)。

四、“失眠=心理问题,是‘想太多’导致的”

真相:失眠可能由多重因素引发,包括:

生理因素:睡眠呼吸暂停、慢性疼痛、甲状腺疾病等;

环境因素: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

行为因素:睡前刷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咖啡因摄入过晚;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但并非唯一原因。

误区危害:单纯将失眠归咎于“心理脆弱”,可能让患者忽视身体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延误干预。

五、“吃安眠药会上瘾,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短期(2-4周)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新型安眠药(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成瘾风险极低。盲目抗拒药物,可能让急性失眠演变为慢性失眠,增加治疗难度。

正确做法: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睡眠卫生调整、认知行为疗法),若无效再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

六、“失眠是小问题,忍忍就过去了”

真相:短期失眠可能引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失眠则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疾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失眠列为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

警示:若每周失眠≥3次,持续超过3个月,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打破误解,科学应对失眠

失眠的本质是“睡眠-觉醒系统”的失衡,而非单纯的“不够困”或“心理问题”。与其被误解困扰,不如从调整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规律作息、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创造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若长期受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选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