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塑料——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如今已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沉重负担。从石油开采到成为海洋中的微塑料,它的生命周期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工业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纷争与纠葛。疾控小编将带您一起穿越塑料的完整生命旅程,共同见证这个看似平常的材料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星球。
一、诞生:黑色黄金的华丽变身
塑料的生命始于地下数千米的石油矿藏。全球每年约有4%的石油产量(约3.5亿吨)被转化为塑料原料。在化工厂中,原油经过裂解、重整等工序,最终聚合成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基础树脂。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生产1吨塑料需排放约2.5吨CO2,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1万公里的排放量。
添加剂的引入赋予了塑料各种特性,如增塑剂可使聚氯乙烯(PVC)变得柔软,阻燃剂可以使电子设备更安全,着色剂可以增加物体缤纷的色彩,而这些化学物质中约有15%被欧盟列为“高度关注物质”,中国同样加强监管,通过《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限制部分高风险添加剂的使用,并推动绿色替代品研发,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根据塑料生产工艺,一个PET矿泉水瓶可能含有多种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紫外稳定剂、催化剂残留等,它们在后续生命周期中可能逐渐释放到环境中。
二、狂欢:人世间的塑料印记
塑料的黄金时代紧跟消费主义浪潮的步伐。全球每分钟约消费100万个塑料瓶,每个超市购物袋平均使用时间仅12分钟。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包装领域占塑料用量的40%,其中1/3在拆封瞬间即被丢弃;每年快递行业消耗塑料包装袋约245亿个,这些袋子铺开相当于5个青岛市的面积;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每月约使用1290亿个口罩,而这些口罩大多数含有聚丙烯材料。
更严峻的是,30%的塑料制品属于一次性用品,现实中设计出成品往往不到1小时,而它在人类环境中的存在往往达数百年之久。
三、终结:无处安放的塑料亡灵
当塑料结束短暂的使用寿命后,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填埋、焚烧和回收,但仍有大量塑料因管理不善而泄漏到自然环境中。目前每年约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倾倒一辆垃圾车的量。这些塑料在紫外线作用下碎裂为微塑料,已遍布在地球各各角落。据报道,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深处检测到塑料纤维;北极海冰中微塑料浓度高达12000个/升;人类每周通过饮食摄入约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实例。
四、轮回:微塑料的生物链迁移
塑料的终结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尺寸小于5mm的微塑料通过多重途径进入生态循环,通过大气传输、生物富集,最终入侵人体。最新研究在胎盘、大脑等器官发现微塑料,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更令人忧心的是,微塑料成为污染物特洛伊木马:其表面吸附的农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会二次释放。一项针对太平洋环流带的研究发现,微塑料表面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是周围海水的100万倍。
面对这个慢慢严重侵蚀我们健康的小小塑料,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这样做:
1.减少或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餐具等。
2.大大提升塑料袋使用次数,如塑料袋使用8次,即可减少85%环境影响。
3.优先购买大包装、浓缩产品,减少包装比率。
4. 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垃圾进入环境。
塑料的生命周期本质上是人类工业文明的缩影。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塑料垃圾',只有被错置的原材料。重构塑料经济需要我们全社会公众参与,日常生活应严格注重我们的行为做法,才能终结这场持续约70年的塑料狂欢。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