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抑郁、抑郁情绪、抑郁发作、抑郁性人格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
一、抑郁
是一个泛称概念,可以指情绪、症状、综合征或疾病。临床上的概念则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负性情绪。它虽然是不正常的,但可以是正常的。
二、抑郁发作
是病理性抑郁,医学上称之为的一种符合ICD-11或DSM-Ⅴ诊断标准的症状群。
三、抑郁症
是心理医学临床上的一个诊断,是一种比“抑郁发作”更严重的心理病症或障碍。
四、抑郁情绪
属于正常心理反应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暂时性的情感状态。或者准确的说,抑郁情绪指的是个体因内在心理或外在环境因素(如压力、挫折、丧失等)产生的短暂性情绪低落状态,表现为情绪消沉、兴趣减退、疲乏感等等,但尚未达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很多在哲学、诗歌、艺术、政治领域成绩卓著的人,即便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不例外,都是抑郁的常客。这些人可能是时常处在某种抑郁的情绪状态中。这就引出了关于“抑郁情绪”的概念,
五、抑郁型人格
抑郁型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持续的、消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抑郁型人格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持久性 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开始,持续多年甚至终生,成为一种"性格底色",而非短期发作。
认知与情感
长期自我贬低,认为自己无价值或无能;
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持悲观态度,常感到空虚或无意义;
过度反省、内疚,易陷入自责;
情感体验以忧郁为主,但可能比抑郁症患者更"习惯化"。
行为
社交中被动、退缩,但未必完全隔离(与抑郁发作的社交回避不同)
对愉悦感迟钝,即使参与活动也难以真正享受
倾向于过度承担责任,或回避挑战以避免失败。
人际关系
可能依赖他人,但同时又因消极预期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不断地“补偿”别人,或者通过去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的某些行为。
回避或防御自己内心潮水一般的愧疚感,且形成恶性循环。
六、抑郁型人格障碍
抑郁型人格特质持续严重发展形成,也叫“受虐型人格障碍”,这就属于心理疾病或障碍的范畴。
总而言之,抑郁核心感受消极、 敏感、自责、悲观、完美主义及社交退缩等等。这些感受显然会带来痛苦,但也可能赋予个体深刻的内省力、责任感或艺术感知力,而成长的关键在于自我接纳、修通、调整目标设定和社会支持的逐步改善,使自己能在人生长河中不带痛苦的安然生活。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