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心血管疾病防控:心行合一,为心行动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由于危险因素众多、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缺失严重、患者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缺乏认识、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不足及诊疗水平区域性失衡等原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心脏联盟数据显示,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5亿(不含高血压等危险因素),2021年有20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3。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推算,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其中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另外还有外周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危险因素

1.“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260万;高血脂水平,尤其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达1.3亿,约一半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且1/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生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2.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以及超重与肥胖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酒精、高盐高热量的食物摄入都会导致血管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中风和冠心病的风险。体力活动不足,使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长期久坐不动还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3.年龄与遗传

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不可逆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组织逐渐失去弹性,血管内膜退行性变化加剧,血管功能下降,从而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遗传因素也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个体患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采取行动

1. 坚持健康饮食

为了保护心脏,不给心脏增加额外的负担,饮食应忌过饱,限制盐、脂肪和糖的摄入;增加维生素、纤维素的摄入,适当补充钾。每日食物种类尽量丰富,合理搭配,尽量选择深色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蛋白质。

2. 坚持积极运动

对于一般成人,应坚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可以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散步、慢跑、跳舞、自行车、太极拳、等室外运动和八段锦、跳绳、瑜伽、健身操等室内运动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对于老年朋友和有基础疾病的朋友,运动应该量力而行,可以观察运动时的心率,心率<170-年龄,一般就是比较安全的。

3. 坚持戒烟限酒

市售烟草制品(包括电子烟)含有40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二手烟也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应尽量避免接触包括电子烟在内的任何烟草制品。每周超过200g酒精,对于心血管疾病就有明显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中风、心衰等疾病。我们应坚持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指导,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的白酒50克)。

4. 坚持健康管理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疲劳和精神压力,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另外提醒大家注意,要坚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于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并予以管理,坚持服药,这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5. 坚持学习技能

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每天约1500人因冠心病、溺水、触电、外伤、煤气中毒、过敏等意外均可导致心脏骤停并发生猝死,青年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因此,了解心肺复苏标准操作流程(CPR)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是很关键的,可以直接挽救生命。推荐通过医院、高校、红十字会等各种正规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线上或实践学习。

虽然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杀手”,但我们只要在生活中坚持一些小小的改变,我们就可以远离这个“杀手”,让心脏更加健康,让家庭更加幸福,真正做到“心行合一”,心连心,手牵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