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狼疮用药:月经“迟到”的隐情

13岁的小琳(化名),8岁时确诊红斑狼疮。治疗5年后,病情终于稳定,可同龄女孩纷纷迎来月经,她却迟迟未见动静。就医检查后发现,她的卵巢功能已受到一定影响——这让不少家长困惑:治疗狼疮的药物,怎么会影响月经呢?

一、狼疮治疗药物为何让月经“迟到”?

先了解狼疮治疗常用的两类药物。其一是“环磷酰胺”,它在控制狼疮方面效果显著,却存在一个隐忧:卵巢中蕴藏着关乎女孩未来月经和生育的“种子”(卵泡),此药可能不经意间损伤这些珍贵的“种子”。尤其在幼年用药阶段,卵巢尚在发育,“种子”更为娇嫩脆弱。用药时间越长、剂量越大,潜在影响往往越明显。

其二是“激素类药物”,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干扰体内调节月经的精密“信号系统”,导致月经紊乱——或迟迟不来,或经量稀少。

医生开药时通常会尽力控制剂量,但我们仍需知晓:幼年进行狼疮治疗,卵巢可能悄然受损,而月经异常便是最早拉响的“警报”。

二、哪些月经情况需要警惕?

女孩通常在12-16岁月经初潮。若年满16岁仍未初潮,务必及时就医。即便已来潮,也需警惕以下状况:

1.周期紊乱:正常周期为21-35天。若经常超过35天,或半年内月经少于3次(即周期>60天),甚至闭经超过6个月,均属异常。年内只来两三次,可能有问题;

2.经量过少:以往持续5天,如今两三天便结束,或仅有点滴出血的情况,也需留心;

3.第二性征发育迟缓:乳房未发育、无阴毛生长,可能与卵巢功能相关,切勿等到月经出现问题才重视。

这些信号未必是药物所致,但早发现、早处理总是正确的。

三、家长和孩子该做些什么?

家长应首先做到:

1.选药时主动沟通:若医生建议使用可能影响卵巢的药物,询问是否有替代方案,例如目前一些对卵巢影响较小的新药;

2.详细记录用药:将孩子服用的药物名称、时长、剂量准确记录,便于医生评估卵巢状况;

密切关注青春期变化:孩子10岁后,留意乳房发育、阴毛生长等体征,月经来潮后,记录行经日期、持续时间及经量多少。

孩子自身不可大意:月经来潮后,若感觉周期紊乱、经量过少,或已到年龄却未初潮,不要羞于启齿,立即告知父母。身体是自己的,早沟通才能早解决。

四、医生能提供帮助吗?

若确实发现卵巢功能减退,也无需惊慌。医生可采用以下方法:

1.用药时加强保护:使用环磷酰胺等药物时,可能注射保护药物,使卵巢暂时“休眠”,减少损伤;

2.调理月经:若月经长期不来或量过少,医生可能开具温和的激素药物,帮助恢复规律周期;

3.定期监测:使用潜在卵巢损伤药物期间,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

若病情需要长期大剂量应用环磷酰胺等药物,可考虑生育力保护措施,如提前冷冻部分卵巢组织,待未来需要时使用(需与医生充分沟通)。

五、保持信心,积极应对

狼疮病情可控,月经异常是及早发现卵巢功能减退的信号。关键在于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孩子自身也要重视月经改变,发现问题及时就医。随着医学进步,我们只需早发现、早处理,相信孩子不仅能战胜狼疮,也能顺顺利利度过青春期。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