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尿不湿”确实让育儿更省心省力,但这份2025年《中国婴幼儿排尿排便训练和尿不湿合理应用指南》揭示:过度依赖尿不湿可能延迟宝宝自主如厕能力的发展,甚至增加尿床、尿急等排尿异常的风险。科学训练和合理使用尿不湿,对宝宝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如何把握排尿训练的时机?请听育儿专家来解读。
一、排尿训练:时机决定效果
1.最佳开始时间:
把尿把便(如厕引导): 6-9个月是黄金窗口期。男童可稍晚于女童(约9个月开始)。此时宝宝头部能竖起,父母可通过观察信号(如扭动、发呆、发出特定声音)及时引导。
正式如厕训练(TT): 1岁左右开始。当宝宝能行走、简单沟通、尿不湿能保持约2小时干燥、对坐便器表现出兴趣时,即可尝试。
2.为何要早训练?
研究显示:1岁内开始如厕引导的宝宝,更可能在24个月前获得白天排尿控制能力。
延迟训练(尤其 >24个月)风险高:日间尿失禁风险增加73%,获得排尿控制延迟风险增加58%。
早期建立排泄规律,能有效预防尿急、遗尿、便秘等问题。
二、科学训练法:循序渐进是关键
1.如厕引导(6-9个月起)
观察信号: 宝宝排尿/便前常有特定表情(如皱眉、使劲)、动作(突然安静、扭动)或声音。
正确姿势: 环抱宝宝,背部贴靠大人腹部,双腿自然分开,臀部下方放小尿盆。避免强迫或长时间把尿(把尿<5分钟,把便5-10分钟)。
建立联系: 用“嘘嘘”“嗯嗯”提示声音,帮助宝宝建立声音与排泄的关联。成功后及时鼓励。
时机选择:睡醒后、进食后15-30分钟、睡前是理想时段。
2.正式如厕训练(1岁左右起)
准备专用坐便器: 让宝宝参与挑选,增加兴趣。
识别信号&规律: 观察宝宝需排泄时的动作(如夹腿、突然停玩)。记录排尿/便时间,定时引导坐盆。
语言沟通: 教宝宝用简单词(如“尿尿”“臭臭”)或手势表达需求。
正向鼓励: 成功如厕后及时表扬(微笑、拥抱),避免因失误责备。
男女有别:男童:先学坐便,再过渡到站立排尿。女童:强调从前往后擦拭,预防尿路感染。
夜间训练: 3岁后仍尿床,可尝试夜间定时唤醒排尿(根据排尿日记定时间)。
三、尿不湿:合理使用而非依赖
1.过度使用的风险:
延迟自主如厕能力发展,增加排尿异常(如遗尿、尿频)风险。
长期使用可能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邻苯二甲酸酯)。
消耗资源,加重环境负担。
2.科学使用原则:
逐步减量: 开始如厕引导后,每次排泄后暂脱尿不湿30分钟,逐渐延长脱离时间。
观察进展: 如白天尿不湿连续多日保持干燥,可尝试白天停用。
戒除时机:1岁左右: 学走路时可尝试白天戒用(减少皮肤摩擦)。1.5岁: 如能表达尿意,优先白天戒除。2-3岁: 多数宝宝可实现完全脱离。季节选择: 夏季更适宜戒除(衣物易换洗,避免着凉)。灵活调整: 初期可“白天不用、夜间用”,保证睡眠。戒除过程需耐心,尊重个体差异。
四、训练成功的标志
感知信号: 宝宝能清晰感知并表达排尿/便需求(语言或动作)。
规律排泄: 排尿间隔趋稳(约2-3小时),排便时间相对固定。
自主控制: 2岁前实现日间控尿/便,3岁前基本实现夜间控尿。
技能掌握: 能配合脱穿裤子,尝试自己清洁(需家长辅助)。
五、关键提醒
避免误区: 正确把尿把便不会导致髋关节脱位或肛裂(肛裂多因便秘)。
个体差异:女童通常比男童更早掌握如厕技能,无需过度比较。
耐心第一: 如厕是复杂的学习过程,偶尔失误是正常的。强迫训练或责骂会适得其反。
环保意义: 减少尿不湿依赖,不仅助力宝宝发育,也为地球减负。科学育儿箴言:
尿不湿是育儿助手,而非替代品。把握6-9个月黄金期开始引导,1岁后逐步过渡到坐便训练,配合尿不湿的阶梯式减量,让宝宝在关爱与规律中,自然迈出自主如厕的第一步——这既是健康的基石,也是独立的开端。
本文核心建议源自《中国婴幼儿排尿排便训练和尿不湿合理应用指南(2025版)》,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权威发布。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