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2024年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其整合了公民应掌握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共66条,是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素养66条》妇幼健康课堂总结并延伸与妇幼健康相关内容,助力提升全民妇幼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66条》第三十八条指出:“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应及时就医”。
释义:
0~3岁为婴幼儿期。在全生命周期中,0~3岁是大脑细胞、神经元联系形成的最旺盛时期,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养育,能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促进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018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养育照护框架——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出促进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5大要素,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和安全保障。其中,回应性照护包括观察并回应婴幼儿的动作、声音、手势和口头请求,与儿童一起交流玩耍,这些社交互动能够刺激大脑内部神经联系的形成,帮助婴幼儿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人、关系和语言形成认知,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
养育人应重视并掌握亲子交流与玩耍运动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儿童提供各种交流玩耍的机会,促进婴幼儿各种能力的协同发展。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提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家长应按时带孩子接受相应服务,发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应及时就医。
《健康素养66条》第三十八条强调,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养育,重视并掌握亲子交流与玩耍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能帮助儿童发挥最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科学养育照护?亲子交流与玩耍有哪些要点?怎样发现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接下来,将一一为您解答。
一、如何科学养育
1.综合性干预,回应性照护
婴幼儿处于一个稳定的养育环境,能够促进健康和最佳营养,保护儿童免受威胁,并通过充满关爱的亲子互动和情感联结,为儿童提供早期学习的机会。因此,强调综合性干预,并应将指导婴幼儿父母及其他养育者的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和最佳营养干预措施等整合成一个整体。
家庭是0-3岁婴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家庭中,亲子互动的频次、敏感性和回应性直接影响宝宝的神经发育。
2.关注婴幼儿社会-情绪能力的早期培养
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期心理行为问题通常可追溯到婴幼儿期的社会-情绪问题。如:幼儿园小班新生中,存在严重入园焦虑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大多数在婴幼儿期即显现出易激惹、难安抚、适应不良等社会情绪问题。
多数养育人通常对婴幼儿期社会情绪问题缺乏早期识别能力,未能获得及时干预,因此,婴幼儿家庭养育指导中,基于生命早期的婴幼儿社会-情绪的早期培养,将有效减少未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病风险。
3.加强对屏幕暴露作为家庭养育风险因素的认识
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普及,屏幕暴露低龄化的家庭养育问题日益明显。有研究表明:当婴儿在12月龄前接触电子屏幕且单次使用超过30min时,其语言理解能力较对照组平均滞后(1.8±0.5)个月,这种延迟效应在双语环境中更为突出。婴幼儿期屏幕暴露时间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多重负面影响。
WHO建议:0-2岁婴幼儿完全避免屏幕暴露;2-5岁儿童每日累计屏幕使用时间不超过1h。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2022)建议2岁以上幼儿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20min。
4.养育者心理健康水平应得到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早期的不良家庭环境在认知、心理甚至生理上为下一代一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埋下隐患。母亲持续抑郁状态与儿童语言习得延迟、执行功能受损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青春期的社会情绪问题也存在显著相关。
同时婴幼儿健康发展需要的不是一对一的亲子关系,而是从一对一的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一对多的健康依恋体系。因此,养育者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意味着养育者的心理健康关乎的不只是养育者本人,更会通过母婴互动、家庭环境及养育行为等多元化路径,对儿童生理-心理-行为发展产生多维度的持续性影响。
二、亲子交流与玩耍要点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4年12月5日印发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亲子交流与玩耍应遵循以下要点:
1.0-1月龄
交流:注视新生儿的眼睛,温柔地与他(她)说话,尤其是哺乳、照护的时候,让新生儿看养育人的脸,听养育人的声音。
玩耍:让新生儿看、听,接触养育人,自由地活动四肢;轻轻地抚摸和怀抱他(她),与他(她)亲密皮肤接触会更好。
2.1-3月龄
交流:在喂奶时或孩子清醒时,对着他(她)笑,模仿他(她)的声音和他(她)说话交流。
玩耍:让孩子看、听,接触养育人,自由地活动四肢;在床上、炕上帮助婴儿俯卧、抬头;慢慢移动彩色玩具或物品让他(她)看、触摸,可用红球、绳子串起的圆环做玩具。
3.3-6月龄
交流:经常和孩子说话、逗笑,通过模仿他(她)的声音、表情和动作与他(她)交流。
玩耍:多让孩子俯卧、抬头,帮助他(她)翻身,让孩子伸手去够、抓握玩具,可用不同质地的,如布或塑料瓶做的玩具。
4.6-9月龄
交流:对孩子的声音和兴趣给予回应,叫他(她)名字观察反应,用布遮住脸玩“躲猫猫”,和他(她)说看到的人或物品。
玩耍:让孩子练习坐,在床上、炕上翻滚,给他(她)提供一些干净、安全的家庭物品,让他(她)抓握、传递、敲打,可用杯子、勺子做玩具。
5.9-12月龄
交流:教孩子认家中物品、人及身体部位,和孩子说话、唱歌、结合场景边说边做手势,如拍手“欢迎”、挥手“再见”。可用具有五官的娃娃作玩具。
玩耍:鼓励孩子爬行、站立和扶走,让他(她)练习用拇食指捏小物品。把玩具放在布下面与孩子玩“藏猫猫”。
6.12-18月龄
交流:问孩子简单的问题,回应他(她)说的话。用简单的指令调动他(她)的活动,如“把杯子给我”;鼓励他(她)称呼周围的人,看物品和图片,说出名称。
玩耍:鼓励孩子独自行走、蹲下和站起,握笔涂画,用套叠杯、碗、饮料瓶玩堆叠游戏,或把物品放进容器再拿出来。
7.18-24月龄
交流:与孩子多说话,问他(她)问题并耐心等待他(她)的回答,用清晰、正确的发音回应他(她)说的话。带他(她)边看大自然、图画书和物品,边和他(她)交谈。
玩耍:多户外活动,鼓励孩子扶着支撑物上下台阶,玩扔球、踢球,练习翻书、拧开瓶盖。引导他(她)玩给娃娃喂饭等模仿性游戏。
8.24-36月龄
交流:与孩子一起看图画书,讲故事、说儿歌,尝试和他(她)讨论图画书的内容;教他(她)说自己的姓名、性别,教他(她)认识物品的形状、颜色、用途。
玩耍:让孩子练习单脚站立、双脚蹦跳、踢球等,培养他(她)自己洗手、吃饭、扣扣子、穿鞋等生活自理能力;鼓励他(她)与小朋友玩“开火车”“骑竹竿”等游戏。
三、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自评
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分化到统一的规律,每一月龄阶段都会出现标志性的发育特征,形成了连续递进的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标志。
1.自评表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自评表,将0-3岁分为8个关键月龄节点,从心理行为、语言、社交、认知、身体发展五大维度,列出每个阶段的“达标标志”。家长只需按月龄对照,在符合的选项后打“√”,即可完成自评。
2.自评表使用指南
1项未达标:家庭干预优先,并向医务人员寻求指导和帮助。若某月龄仅1项未达标(如24月龄不会玩假装游戏),可通过增加亲子互动、引导他(她)玩给娃娃喂饭等模仿性游戏。
2项及以上未达标:及时就医!若同一月龄段多项未达标(如12月龄不会模仿动作、听不懂指令),建议医院儿保科就诊,排除发育迟缓风险。
宝宝的成长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教育是守护每颗种子独特的生长轨迹。当你用科学知识过滤掉那些嘈杂的“育儿焦虑”,剩下的便是对宝宝最本真的理解和信任。
最好的早期教育,往往藏在那些没有被焦虑打扰的日常里: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专注的陪伴,一场自由的嬉戏,一段充满好奇的探索。宝宝的成长自有其节律,如同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我们能做的,是提供阳光雨露般的爱与支持,然后静待绽放。
充满爱和回应的亲子关系,加上乐趣无穷的日常生活探索,就是宝宝最好的起跑线!
参考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的通知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