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胃黏膜,作为胃部的“第一道防线”,如同一层坚韧的“保护膜”,默默抵御着胃酸、细菌等各种刺激,守护着胃部健康。然而,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不良习惯,却像一把把“钝刀”,日复一日地磨损着这层保护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些常见的“胃黏膜杀手”,你是否也中招了?
一、饮食不“守界”,黏膜先“受伤”
1.“重口味”碾压黏膜屏障:无辣不欢、顿顿离不开油炸烧烤、偏爱腌制熏腊食品……辛辣成分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高温油炸食物难消化,会延长胃的工作时间,加重黏膜摩擦;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等成分,还可能破坏黏膜细胞的修复能力,长期下来,黏膜屏障逐渐“失守”。
2.“冷热急攻”刺激黏膜敏感:刚喝完冰饮就吃热火锅,或寒冬里直接啃冰水果……胃黏膜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冷热交替的刺激会让黏膜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如同“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容易导致黏膜受损、炎症发作。
3.“饥饱不定”打乱黏膜节律:要么忙到错过饭点,饿着肚子让胃酸“空转”,腐蚀胃黏膜;要么聚餐时暴饮暴食,让胃被食物撑得“变形”,黏膜被过度拉伸而受损。胃黏膜的修复和工作需要规律的“节奏”,饥一顿饱一顿的习惯,会让它长期处于“疲惫应战”的状态。
4.“囫囵吞枣”加重黏膜摩擦:吃饭时狼吞虎咽,食物没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里,粗糙的食物颗粒会像“小石子”一样,不断摩擦胃黏膜,原本光滑的黏膜被反复刮擦,很容易出现微小伤口,若长期不改善,伤口会逐渐加深,引发炎症。
二、生活不“自律”,黏膜“扛不住”
1.烟酒“双杀”,黏膜雪上加霜: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让黏膜失去充足的营养和修复“原料”,变得脆弱易损;酒精则更直接,会像“腐蚀剂”一样,直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导致黏膜糜烂、出血。
2.熬夜“掏空”黏膜修复力: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夜间是胃黏膜修复的“黄金时间”,熬夜会让黏膜错过最佳修复期,受损的细胞无法及时更新,炎症便会趁虚而入。
3.压力“情绪”引发黏膜“应激”: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中,身体会进入“应激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同时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
三、用药不“谨慎”,黏膜“遭误伤”
1.“止痛消炎药”是常见“元凶”:感冒发烧、关节疼痛时,随意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合成,让黏膜失去“保护罩”,直接暴露在胃酸中,长期服用很容易引发药物性胃炎或溃疡。
2.盲目用药加重黏膜负担:部分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刺激胃黏膜,若未遵医嘱,在空腹时服用或擅自加大剂量,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
守护胃黏膜健康,其实不难——从现在开始,戒掉“重口味”、规律饮食、戒烟限酒、少熬夜、学会减压,给胃黏膜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