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最近,总有一些焦虑的妈妈找到我:孩子脾气特别大,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我该怎么办?
妈妈A: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在学校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因为做卫生的事,和班上另外一个同学竟然一言不合打起来了,最后,把扫帚狠狠摔在地上,把对面的同学吓坏了。
妈妈B: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教育孩子要对同学友爱。但是,我发现我们家孩子特别“刺儿”,总是“欺负”同学。比如,同桌偶然用了一下他的橡皮,他竟然不依不饶。
妈妈C:我家孩子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说不得”,只要一批评他,他就“炸毛”了。有的时候,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他不爱听了,他就发脾气。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道理也讲过,软硬兼施,都不好使,搞得我们无可奈何。
首先,我不建议轻易给孩子贴上任何“问题”的标签。坏脾气,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在我们小时候,一般会有“全能自恋”的幻想。有人即便长大,身上还是多多少少保留着全能自恋的感觉。比如一部分强迫症患者似乎就认为:自己能控制所有,包括外部的结果,还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能控制,所以就要用各种行为去抵消自己的焦虑。既然成年人很多还保有全能自恋的幻想,更不要说孩子。在孩子身上因为全能自恋的存在,孩子会认为:只要我一表达我的攻击性,这个世界就会被摧毁,或者我们对面的这个人就会被摧毁。所以,有一个阶段,孩子认为:自己似乎应该为周围发生的所有坏的事情负责。比如:很多孩子本能而坚定地认为,父母离婚,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乖,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我的一位来访者讲过自己小时候全能自恋的一些片段。在她小时候,家里因为电压不稳定,所以看不了电视。这个时候,她总有一种感觉:如果今天她帮妈妈做了家务,或者这次考试考得好,电压就会稳,家里电视就能看。这个时候的来访者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也具备现实检验能力,理性上,她知道电压这件事,跟自己考不考得好、听不听话没有关系,但是感觉上,她认为似乎是有关系的。为了不造成“灾难性”“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压抑自己的攻击性。这个时候,一旦攻击性压抑不住,爆发出来,那就是“变本加厉”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脾气非常“爆”的原因。也许,他在“爆发”之前,已经压抑了很久。
孩子的暴躁,不一定是坏事,面对孩子如此“暴躁”的表现,很多父母会慌张,这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但是父母莫急。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很可能会更有活力,心理发展也会更加健康。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心理顾问。他发现在这个漫长难熬的疏散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为:比如争斗、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坏性行为。而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则表现得非常顺从。结果发现,那些一度表现“叛逆”的孩子,因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让人不愉悦的外界的攻击性,心理发展反而更加健康;而那些表现顺从、情绪稳定的孩子,看起来是对外界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而实际上因为压抑了攻击性,反而问题重重。
所以当你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就不是坏事。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我们能做什么?第一,让孩子表达。在攻击性不会对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击性。因为一旦遏制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孩子的攻击性很可能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为;比较重的,孩子会自闭、抑郁。任何一个放弃表达自己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努力表达后彻骨的绝望。第二,积极共情,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无论我们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击性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步,我们都要先接纳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懂事”的标签,很多在孩子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暂时分离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后,似乎希望孩子能马上出现“奔向父母怀抱”这样的温馨场面,可事实上其实不会。一般来说,重聚之后,孩子会先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肯拿出足够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击性,接下来才会出现父母想象中“温馨”的画面。在《银河补习班》这部影片中,儿子在见不到父亲的那些年里,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但是,就在时隔多年、终于见到父亲的一刹那,并没有“跑过去拥抱父亲”,而是:先是当没看见,然后是不说话、生闷气,接下来,是对父亲的拳打脚踢……当父亲抗住了所有这一切,最后,才是父子俩“抱头痛哭”。第三,在共情和接纳之后,我们再尝试看到孩子攻击性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比如,文章开篇的几位妈妈的焦虑。对于妈妈A阐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这次冲突的细节和全过程,以及和发生冲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许,孩子表达攻击性,只是在尝试建立关系;对于妈妈B阐述的情况:孩子因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饶,也许,孩子在尝试建立界限;对于妈妈C阐述的情况:“孩子各方面都很好,就是不能接受批评”,那么,孩子的攻击性是不是算是一种“抗议”呢?对自己各方面都“很听话”的“补偿”?或者,在抗议父母的高压管理?都可以尝试去探索。第四,引导孩子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攻击性之所以会被破坏性表达的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言语化能力不够,以及社交技能的欠缺。所以引导孩子去表达非常重要。此外,有效地将攻击性中潜藏的活力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很重要。可以将这部分活力转化为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转变为孩子的创造力等。
总之,孩子的“暴脾气”并非洪水猛兽。如果你正在面对这个情况,在这个局面里,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脾气到底有多差,孩子的暴脾气,真正考验的,是父母。父母的反应,对孩子是否能成功度过这一阶段,至关重要。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