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每个人的行为都由内在的潜意识所驱动完成,当你看见这背后的潜意识,你才真正理解自己跟别人。下面引用德国心理学家,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海灵格的《看见》来更好的理解这个潜意识。
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他,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见他了。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爱就发生了。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喜悦而动人!这就是吸引的幸福!
当你只关注自己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自己,当你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自己了,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你才真的看见自己了。透过内心看见了自己的心灵真相,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爱自己就发生了,爱开始在自己身上流动,你整个人就和谐而平静!这就是真爱的发生。
看见是最深的爱。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爱人不是你的爱人,朋友不是你的朋友.....当你能心怀敬畏地看见他们的独特性,当你能心怀慈悲地看见他们的真实本质,当你能心怀柔情地看见自己的圆满具足,真爱就发生了。
看见是分层级的。
第一层,看到行为。
我们用孩子来举例子吧。比如,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在哭闹,看到孩子厌学、躺平,看到考试成绩不好,看到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家长,很容易暴躁抓狂,陷入情绪中对吗?
第二层,看到行为背后的意图。
进入这一层,我们看到了更多,开始回归理智,原来孩子哭闹是因为肚子不舒服,需要你去看见他身体的不舒服,生病的脆弱的孩子需要你的关心帮助,孩子厌学、躺平,可能是因为在学习对他来说很困难,不擅长,缺乏兴趣,不是他的长板,需要你看见孩子的兴趣长板,如果我们试着多看见一层,是不是就会对事件多了一层理解呢。
第三层,看到行为背后意图的需要和感受。
更深入了一层,我们看到了孩子更多的需要和感受。哭闹的孩子,原来需要的是我们的安慰和关心和帮助那个身体有疾病脆弱的孩子,看见是否在自己生病脆弱时候自己能关心安慰帮助自己,自己是否敢于为自己呐喊。厌学,躺平的孩子,原来需要我们帮助他发现兴趣所在,并去支持他。看见自己对学习成绩的执着与恐惧,看见是否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时,是否会担心危及生命,当我们看到了这里,照见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是否有了更多的感悟呢?
如果你能从对孩子的行为上,看到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看到自己内心拼命想要的,其实是一份安全感、价值感和爱。你就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那么,恭喜你,祝福你。从此刻起,你可以从别人身上看见自己,好好疼爱自己。
注:海灵格:是全球著名身心灵大师,被誉为“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创始人。他曾说:“结束的地方,即是开始”,被誉为“西方的老子”。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