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提起“斗酒诗百篇“,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位熟悉的老朋友。
没错,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既是“诗仙”又是“醉圣”。
李白一生嗜酒,不拘小节,沉酣中所撰文章,最有名的莫过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将进酒》了。
从古至今,“酒文化”必不可少;尤其是接下来的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上演“拼酒”大战。无论是“先干为敬”,还是“自罚三杯”,面对即将到来的白、红、黄、棕那道酒精彩虹,你想好怎么逃了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酒精这种“毒药“是如何”穿肠“的。
酒精,户口本上叫乙醇。人体吸收乙醇的主要部位是小肠,次要部位是胃。吸收进入血液后,大部分乙醇在肝脏进行代谢,只有极少部分乙醇可直接从肺部呼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那乙醇在肝脏这个“工厂”里到底是如何代谢的呢?
首先,要把乙醇加工成乙醛,这个步骤是由乙醇脱氢酶负责的;然而乙醛是有毒的,操作工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深加工成乙酸。经过这一系列的分解代谢,乙醇最终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一般来说,酒精代谢是先走肝,再走肾,缺一不可。
那么为什么人的酒量会有大有小呢?
有人一喝酒就脸红,劝酒的会说这是代谢快,酒量好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这极大可能是乙醛脱氢酶活力不足,引起乙醛在体内蓄积,导致面部潮红、结膜充血、心跳加速、脉搏加快等血管扩张的表现。大部分人的解酒基因都是活力正常的,但近20%的无活力型人群在饮酒后会引起乙醛堆积,即所谓的“红脸”反应。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脸红症”(Asian Flush)。约36%的东亚人(中、日、韩)会出现喝酒脸红的现象。此外,有相关研究表明,“红脸基因”与多种癌症,尤其是食道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脸红越早,其实是身体亮起的信号灯,应该少喝酒。
那喝酒脸白的呢?这种人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都缺乏,完全不能代谢酒精,所以既不会红脸也难出汗,很快就醉了,更加危险!
性别也很重要。喝相同量的酒,同样体重、不同性别的两个人,男人的酒精稀释指数是70%,女人是60%。
不过老少爷们儿们也别太高兴,女人肝脏占身体的比例比男士大,所以清除体内酒精的速度要快上33%。也就是说,女人虽然比男人容易醉,但她们的醒酒速度比男人快。
所以兄弟们,细思极恐啊!
也有人说酒量可以锻炼。是的,多喝酒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代偿机制,增强解酒酶活性,但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可能会引起酒精性脂肪肝,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坊间一直有一种观点,“适度饮酒有益于防止心血管老化”。
然而,发表在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酒精摄入会均匀地增加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并且对心肌梗塞风险几乎没有防护效应。
每天饮用1-2个酒精单位会使中风风险增加10-15%;每天饮用4个酒精单位会使中风风险增加35%。
另外,不同体重的人体内总液体含量不同,会影响酒精的稀释指数。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通常体重较轻的人,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较高。也就是说,胖子更不容易醉。
身体含水量更能准确地体现一个人的酒量。体内含水量多,酒精稀释得更快。对体重相同的人来说,男性通常比女性身体含水量更高。
唯一随着酒量下降的是心梗的发生率。酒精摄入与心肌梗塞的确呈现U形关联,即中度摄入的风险最低。但是在考虑与酒精相关的基因类型,排除掉混杂因素后,“U”形关系并不成立。遗传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所谓适度饮酒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因果性的。除了心梗之外,其他冠状动脉疾病到每周200g酒精就会升高,心衰发生率是明确随着酒量上涨的。
而且,3.5%的癌症是由酒精造成的,每30个癌症死亡患者中就有一个是酒精造成,酒精和癌症的发生具有无可辩驳的线性关系。一些研究人员用队列研究的方式验证了和饮酒有关的癌症的种类,发现大量饮酒的受试者(每天大于3次)相比于不饮酒的人,更容易罹患五种癌症:上消化道/呼吸道癌症、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肿瘤以及黑色素瘤。
另外,饮酒还会缩减人的寿命。
每周摄入酒精量大于350g的作死组,预期寿命减少接近5年。
“适量喝点”组,每周摄入200-350g这个区间,预期寿命减少近2年。
“少喝点”组,每周摄入量在100-200g,依然会对预期寿命产生影响。
其实,每周350g酒精,也不算豪饮。每天50g,差不多就是两罐500mL装的啤酒的酒精含量。
然而,对于几乎和人类文明史同样长的饮酒史来说,就算知道它有百害而无一利,想一下完全戒除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各国就制定了一些所谓的“饮酒标准”。
美国饮酒标准建议,男性每周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96克,女性每周不超过98克。
英国最新标准规定,无论男女每周饮酒量都不应该超过14个酒精单位,大约相当于6品脱啤酒(酒精度为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值均为“上限”标准,而非各国推荐的“安全饮酒量”。
研究证明,最安全的饮酒水平是“零”。
不过,大家都是社会动物,大过年的也不好太驳长辈的面子,我们就拿出视死如归的勇气小酌一口吧。
但是,必须郑重指出,任何时候,头孢类药物严禁与酒精同用!
因为,饮酒的同时使用头孢类药物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双硫仑样反应:
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人发现,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饮酒能引起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恶心、腹痛等症状,“双硫仑样反应”因此而得名。这些不适症状是由于双硫仑能使乙醛在体内迅速蓄积,最后导致乙醛中毒的表现。
而某些药物的含有与双硫仑相似的化学结构(如: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孟多、头孢曲松),使用这些药物后饮酒也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产生类似的症状。
那么使用头孢类药物多久可以饮酒呢?
学者们普遍建议使用头孢后7天才可以饮酒、食用含有酒精的食物、服用含有酒精的药物,如酒心巧克力、醉蟹、藿香正气水等。
那么酒后多久可以使用头孢菌素呢?
一般建议酒后三天内是不可以使用可以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及其他药物(如甲硝唑、头孢米诺、呋喃唑酮等)。当然,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是更安全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真不想喝酒,身上带盒头孢也许是最好的理由。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