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一、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交技能、言语沟通技能受损,同时伴有一定的行为障碍和智能障碍。

二、自闭症有哪些分型

1.冷漠型

此型患者除有需要(如要吃、要玩玩具)外,几乎不主动发起社交,对别人给与的社交主动交往一般也没反应。

2.主动但怪异型

患者有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是互动方式显得奇特、怪异、不合时宜。

3.被动型

他们能够接受社交性的亲近,并不会躲开他人的主动亲近,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开始这种社会互动,且社会互动显得生硬、刻板。

三、自闭症的病因有哪些

儿童自闭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四、自闭症有哪些特征

自闭症多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者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者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1.社会交往障碍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

典型的表现为:回避目光、对呼唤缺少反应、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和想法、不懂得社交规则、不能够根据社交场景和线索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难以建立友谊。

患者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以与同龄人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2.交流障碍

自闭症患者在儿童期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这也是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非言语交流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的表情、动作、姿势很少。

语言交流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理解能力受损,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形式及内容异常,语调、语速异常,言语运用能力受损。

3.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自闭症患者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如兴趣范围狭窄和不寻常的依恋行为,行为方式刻板重复,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等。

4.反应过度或不足

自闭症患者可能对某些刺激表现出过度敏感(如声音、光线或触感),或对某些刺激反应不足。

5.伴随症状:

①情绪及行为异常

除前述核心症状外,部分自闭症患者还常存在自笑、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

②认知发展不平衡

部分患者音乐、机械记忆(尤其文字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

③其他共患病相关表现

许多自闭症的个体存在不属于该病范畴的精神疾病症状,即其他共患病相关的症状,约70%有自闭症的个体可能有一种共病的精神障碍,40%可能有两种或多种共病的精神障碍。

多数患者在8岁前存在睡眠障碍,还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注意障碍、有过度活动倾向、感觉系统受损等表现。此外,患者可能同时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癫痫、脑瘫、巨头症等,可表现出相应疾病症状。

五、自闭症如何干预治疗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器械,亦无法自愈,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心理行为干预、康复训练和教育。家长要选择公立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或者专业机构,让孩子接受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

六、家长必读:

黄岛区第六人民医院专家提醒,当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时,请加以关注:

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2.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

3.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4.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5.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6.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7.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8.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9.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10.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11.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12.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13.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

作为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这些只是告诉你孩子有可能患有自闭症,如果孩子符合了这些早期征兆的话,我们应该尽早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医生给孩子做一个评估,然后及早开始相关的康复训练。但是也要注意,不是说有这个征兆,孩子就是自闭症了,这只是一个参考。

自闭症不是绝症,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此类疾病的预后,他们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生活、上学、工作,拥有独立、健康、丰富的人生。

黄岛区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在此提醒大家,自闭症儿童的黄金干预期为2-6岁,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