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120”是保障市民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生命第一线”,24小时畅通无阻,全为守护城市百姓平安。自2015年以来,青岛市急救中心及三区三市急救中心先后引入美国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的医疗优先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MPDS),全面开启“电话接通、急救开始”的新型急救模式。
MPDS 系统共分 34个标准化调度指导预案。当市民拨打 120 急救电话时,调度员会严格按照预案的要求,遵循程序化、标准化的问询流程,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通过电话指导现场目击者进行自救、互救,使急救从拨通 120 电话即开始,提高了院前抢救成功率。如遇呼吸心脏骤停患者时,调度员会指导目击者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帮助其控制按压的频率和深度,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注意,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如心脑卒中,一旦发现,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不建议自行送医,以免加重病情。专业急救人员会为患者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救治,实施有效的转运监护,并提前通知医院,便于院内医生做好接诊准备,减少院内救治延误。
一、 需要拨打 120 的情形
记住三个关键词:紧急、突发、不适合自行就医,如属于这三种情况应立即拨打 120 电话求救。
(一)心脏病急性发作
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
(二)脑血管意外
如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或意识丧失。
(三)呼吸系统急症
如哮喘重症发作、气道异物梗阻,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四)消化系统急症
如严重腹痛、上消化道大出血。
(五)急性中毒
如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六)意外伤害
如严重烧烫伤、冻伤、中暑、蛇咬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大出血、骨折。
(七)其他需急救处理或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
如急性分娩、晕厥、虚脱或休克,休克时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二、如何正确拨打 120
当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时,在第一时间正确拨打 120 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的关键一步。
(一)正确描述事件地址
拨通 120 急救电话后,应第一时间将具体地址告诉调度员,包括街道、小区名称、楼号、单元号、门牌号等具体信息。如果确实不清楚自己身处何方,可以将目之所及的路牌、公交车站、大型建筑物等作为参照物,尽可能详尽地描述自身方位。
(二)准确告知联系电话
要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准确无误地告知调度员。如果是座机,需留下有效手机号码,便于调度员、急救人员随时联系。对于危重患者,调度员需长时间保持连线指导救治的,还需提供第二个手机号码,便于急救人员联系。
(三)正确表述事发状况
如遇突发事件或者伤员较多的情况时,一定要告知调度员事件性质,如房屋倒塌、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交通伤、火灾,并说明现场伤员人数以及伤病程度,便于调度员及时准确调派合适数量的救护车赶往现场开展救援;简要说明患者需要急救的情况,比如头痛、腹痛、昏迷、呼吸困难,便于调度员实时将病情信息发送给急救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可记住两个公式,当遇到外伤患者时,可按照“何时+何因+何部位+何情况”的顺序描述病情,如在10分钟前车祸,头部流了大量的血;当遇到非外伤患者时,描述的顺序则变成“何部位+ 何情况+持续多久”,如胸口疼痛20分钟;遵循调度员的询问,简要描述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身体状况、发病经过、采取的急救措施等情况。
三、拨打 120 电话时应注意什么?
(一)保持冷静,语言简洁清晰
拨打 120 电话时,应保持冷静,讲话清晰,语言简洁、语速适当,以确保调度员能够准确无误地听清楚您的呼救诉求。
(二)配合调度员的询问和指导
耐心配合完成调度受理,不要主动挂断电话,得到调度员允许后方可挂断电话。救护车到达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等待时,应积极配合调度员的指导开展自救互救。
(三)保持呼救电话畅通
呼救受理结束后,应保持电话畅通,避免因座机话筒没挂好、手机欠费等而无法再次联系,也要避免电话长时间占线,便于调度员或急救人员随时与您联系。
(四)备好就诊所需物品
在等待救护车的时候,需准备好患者的病历、医保卡、身份证、随身衣物等物品;若是药物中毒的患者,要把可疑的药品带上;若是断肢的伤员,应带上离断的肢体等,随同患者一同送往医院。
(五)安排接车
若现场人员充足,可安排专人接车引导,以便救护车准确到达,尽早急救。
(六)取消派车应及时通知 120
若救护车长时间未到达,可再次拨打120 询问。如病情缓解或已自行送往医院,也要第一时间通知120,减少急救资源浪费。
除此之外,请记住120是急救电话,切记不要随意拨打,让有限的急救资源服务于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