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在华夏大地,二十四节气宛如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精准地描绘着四季更迭、气候变化的韵律。它不仅指导着农事活动,更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从立春阳气初升,到冬至阴极阳生,每一个节气的交替,都伴随着独特的气象变化,或温润,或凛冽,悄然影响着人体的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春之萌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虽寒意未消,但阳气已在大地之下悄然涌动。此时,气温逐渐回升,人体新陈代谢开始加快,然而乍暖还寒,增减衣物不当极易受寒。常见的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尤其是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老人阳气渐衰,抵抗力弱,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稍不留意,伤风咳嗽便会找上门来。
雨水时节,降水增多,空气湿度上升。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霉菌滋生,皮肤问题成为不少人的困扰,湿疹、足癣等皮肤病频发。对于本身皮肤敏感的人群,瘙痒、红疹更是苦不堪言。他们的皮肤屏障如同薄弱的城墙,外界湿气轻易就能突破防线,引发炎症反应。
惊蛰一声雷,唤醒了沉睡的万物,也惊醒了蛰伏的病菌与蚊虫。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蚊虫活动渐趋频繁,传染病风险大增。像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开始在校园等人员密集场所传播,学生群体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他们日常接触频繁,一旦有传染源引入,便容易大面积爆发。
春分昼夜平分,气温持续回暖,人体血液循环加速,正是调养身心的好时机。但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节点,特别是抑郁症等情绪障碍。春季人体激素水平波动,敏感人群对外界变化感知强烈,情绪容易陷入低落、焦虑。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的上班族,长期精神紧绷,在这阳气浮动的节气里,心理防线最易被冲破。
清明,细雨纷纷,除了缅怀先人,多变的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出挑战。气温骤降、气压变化,会使血管收缩、血压波动。中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硬化的血管难以适应这种气象起伏,极易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危重病症,稍有疏忽,危及生命。
谷雨是春天的尾声,雨水丰沛,谷物茁壮成长。但此时空气湿度常常饱和,关节疾病患者迎来“艰难时刻”。寒湿凝滞于关节,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胀、疼痛加剧,每一次屈伸都像是在与湿气“拔河”,晨起时关节僵硬更是常态,苦不堪言。
二、夏之热烈: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标志着夏天正式登场,气温飙升,人体出汗增多,水分与电解质大量流失。中暑成为常见健康隐患,户外工作者首当其冲。建筑工人、快递员等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若不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头晕、乏力、恶心等中暑症状便会汹涌来袭,严重时甚至昏迷。
小满时节,麦粒渐满,雨水频繁,闷热潮湿笼罩大地。消化系统疾病高发,脾胃虚弱者深受其害。生冷食物的诱惑在炎炎夏日难以抵挡,但此时人体消化功能本就因暑湿受抑制,过多食用冷饮、凉菜,容易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肠胃在湿气与寒邪双重夹击下“罢工”抗议。
芒种忙着种,农民们田间忙碌,蚊虫肆虐。除了传染病风险,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过敏疾病患者也陷入困境。空气中花粉、尘螨浓度上升,呼吸道如同敏感的探测器,稍有刺激,喷嚏不断、呼吸困难,患者只能在口罩的防护下小心翼翼地躲避过敏原,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夏至日长至,阳气盛极,人体阳气外浮,内里虚寒。贪凉人群,如整晚吹空调、狂吃冰品者,寒邪直中脾胃、关节。腹痛、腹泻、关节酸痛接踵而至,肆意挥霍阳气的后果在夏至后逐渐显现,身体用疼痛发出“警告”。
小暑、大暑,酷热难耐,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心脑血管负担达到高峰,不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剧烈,健康人群在高温炙烤下,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加快,心慌、心悸时有发生。长时间高温环境还可能引发热射病,这是高温杀手,病死率极高,一旦出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必须紧急就医。
三、秋之收获: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秋虽至,暑气未消,民间有“秋老虎”之说。余热与干燥并存,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咽喉肿痛等“秋燥”症状困扰众人。肺喜润恶燥,呼吸系统敏感人群,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干燥空气刺激气道,咳嗽咳痰加重,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沙沙”的不适感。
处暑告别暑热,早晚温差拉大。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警惕,气温骤变使血管收缩舒张频繁,血压如同坐过山车。中老年人血管调节能力差,稍不注意保暖,心肌梗死、脑溢血风险直线上升,一场秋凉可能就是致命诱因。
白露为霜,水汽在夜间凝结,凉意渐浓。关节受凉、肌肉酸痛问题在老年人、运动后贪凉人群中频发。运动后大汗淋漓,毛孔张开,秋风一吹,寒湿乘虚而入,肩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成为疼痛“重灾区”,活动受限,行动迟缓。
秋分昼夜再次平分,气温进一步下降,流感病毒蠢蠢欲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癌症放化疗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脆弱人群,自身免疫系统无力抵御病毒侵袭,一旦感染,病程长、症状重,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寒露、霜降,霜寒降临,寒冷刺激呼吸道与心血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困难加剧,每一口呼吸都在与寒冷、干燥抗争;冠心病患者胸痛发作频率增加,寒冷促使血管痉挛,心肌供血不足,稍有劳累或情绪激动,就可能诱发心绞痛,生命在秋冬交替之际如履薄冰。
四、冬之收藏: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拉开冬日序幕,气温骤降,人体阳气内藏,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不足加上日照时间短,维生素 D 合成减少,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本就骨质流失加速,冬季久坐少动,骨骼愈发脆弱,稍不留神跌倒,骨折便可能降临。
小雪、大雪纷飞,寒冷刺骨,冻伤成为户外爱好者、户外工作者的“冬季病”。手指、脚趾、耳朵等末梢部位血液循环差,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下,组织缺血缺氧,红肿、水疱、溃疡随之而来,疼痛难忍,恢复缓慢,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
冬至阴极阳生,是养生关键节点,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低温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血栓形成风险大增。老年人晨起锻炼若不注意保暖、热身,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生命在这寒夜与黎明交替时最是脆弱。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时刻,呼吸系统疾病肆虐。室内外温差巨大,人们频繁进出,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成为“重灾区”,孩子们相互传染,家长、老师忧心忡忡,医院儿科、呼吸科人满为患。
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气象变化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体健康的起伏。了解节气与健康的关联,顺应天时,适时增减衣物、调整饮食作息、加强防护,方能在岁月流转中守护健康,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舞,从容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