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四月春暖花开,我们迎来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在关注肿瘤治疗的同时,预防同样重要。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那些潜伏在我们日常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它们与癌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我们该如何科学防范。
一、环境中的"隐形杀手":这些化学物质就在身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化学物质悄无声息地存在于空气、水源、食物和日用品中。日本多项研究发现,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六氯环己烷(HCH)、多氯联苯(PCB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镉、砷和丙烯酰胺等化学物质通过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些化学物质在普通人群中的接触水平通常低于职业暴露,但由于长期低剂量接触的特性,其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就像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的低剂量暴露同样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
二、科学证据:化学物质与癌症的复杂关系
科学研究显示,这些化学物质与癌症的关系并非简单直接。日本公共卫生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1. 令人安心的发现:目前证据并不支持血液中DDT、HCH、PCBs和PFASs浓度与乳腺癌或前列腺癌风险之间存在明确关联。
2. 需要警惕的关联:
- 绝经后女性膳食镉摄入量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风险存在正相关
- 男性吸烟者膳食砷摄入量与肺癌风险增加有关
- 尿镉浓度与乳腺癌风险、丙烯酰胺血红蛋白加合物与乳腺癌风险也显示出相关性
这些发现提醒我们,特定人群可能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化学物质的暴露风险。
三、化学物质如何"作乱":从分子到肿瘤的路径
这些化学物质究竟如何在人体内"兴风作浪"?科学家们揭示了多条可能的路径:
1. 基因突变: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可以直接损伤DNA,诱发基因突变。研究发现,APOBEC胞苷脱氨酶作为人体抗病毒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成为癌症突变的来源。
2. 信号通路干扰:化学物质可以扰乱细胞内的通讯系统。例如,纳米颗粒能穿过胎盘屏障,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信号通路。
3. 肿瘤微环境影响:双酚A等化学物质能够改变肿瘤周围环境,为癌细胞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就像为杂草提供肥沃土壤,让它们长得更茂盛。
四、特别关注:乳腺癌与环境化学物质的新发现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2%。除了已知的风险因素,环境化学物质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一项创新性研究使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分析了182名乳腺癌患者和384名健康对照的妊娠期样本,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新线索:
- 妊娠中期:n取代哌啶杀虫剂(一种新型的农药)和商业产品2,4-二硝基酚(曾被用作农药、染料、木材防腐剂,正规商品中已基本绝迹,最大风险来自非法减肥药)与氨基酸代谢改变相关
- 妊娠晚期:苯并[a]咔唑(多为不完全燃烧产生)和苯基酸衍生物(来源广泛,食品、日化品等)与糖代谢异常有关
- 贯穿始终:炎症通路(如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持续异常
这些发现为理解环境因素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五、防患于未然:日常生活中的防护策略
面对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以下科学建议可以帮助降低风险:
1. 饮食选择:
- 增加高纤维食物摄入:研究显示,20%纤维素含量的饮食可使某些化学物质诱导的结肠癌风险从92%降至33%
- 多样化饮食: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富集特定污染物的食物
- 关注食材来源:特别是海产品等可能富集重金属的食物
2. 居家环境:
- 定期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
- 选择环保认证的家居用品
- 妥善存放农药等化学品
3. 生活习惯:
- 戒烟:吸烟会放大某些化学物质的致癌风险
- 适度运动:增强机体解毒能力
- 做好防护:接触化学品时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
4. 特殊人群防护:
- 孕妇:特别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化学物质接触
- 儿童:选择安全的玩具和学习用品
- 高风险职业人群: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范
六、科学认知:理性看待环境致癌风险
在关注环境化学物质风险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要提高防范意识,也不必过度恐慌:
1. 剂量决定毒性:大多数情况下,日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浓度远低于可能造成健康风险的阈值。
2. 个体差异: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每个人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3. 综合作用:癌症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少由单一因素引起。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通过了解环境风险,采取科学防护,我们能够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防线。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知识和行动守护健康,远离癌症威胁!
(本文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整理,具体防护措施请咨询专业医疗卫生人员)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