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缩小预警差距”。气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期预警对减轻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一、气象的具体要素
气象是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云、气压等。
1.温度
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地面以上1.25~2米之间的大气温度。
2.湿度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常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3.降水
从云中降落的液态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包括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前者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冬季降雪也用厘米表示;后者常用毫米/10分钟、毫米/时、毫米/天等。
4.风
空气的水平运动,包括风向和风速。风向是风的来向,常用16方位或度数表示。风速的大小用风级表示,通常分为0到12级,如0级:无风,风速0-0.2 m/s;3级:微风,风速3.4-5.4m/s;12级:飓风,风速32.7-36.9 m/s。
5.气压
大气压强,单位面积的空气压力,通常以百帕(hPa)表示。高气压区: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干燥;低气压区:空气上升,天气多云或有降水。
6.云
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或凝华形成的可见集合体,反映天气变化。通常根据云量多少分为:晴天,云量少于3/8(<37.5%);少云,云量在1/8到2/8之间(12.5%-25%);多云,云量在3/8到5/8之间(37.5%-62.5%);阴天,云量超过5/8(>62.5%)。
7.紫外线
紫外线是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常用紫外线指数(数字0-15)衡量地表紫外线强度,数值越高,紫外线越强,对皮肤的伤害越大。根据紫外线指数,紫外线强度分为五级,级数越高紫外线越强烈,如指数3-5表示紫外线强度中等。
8.能见度
反映大气透明度表示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肉眼能够识别目标物的最大距离,通常以公里或米表示。当出现雾、霾、沙尘暴、降雨等天气时,大气透明度较低,因此能见度较差。
二、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由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台风
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7米/秒。强风摧毁建筑物、电力设施等;风暴潮可引起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
2.暴雨
短时间内强降雨,通常超过50毫米/小时,引发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3.干旱
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饮用水、农业和生态系统。
4.寒潮
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极端低温可能冻伤作物和人畜。
5.沙尘暴
强风卷起沙尘,形成高浓度颗粒物,影响空气质量,降低能见度。
6.高温热浪
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通常超过35℃,室外作业时易引起中暑、热射病等。
7.冰雹
强对流天气中形成冰粒,直径常超过5毫米,直接伤害人畜,损毁农作物等。
三、我们怎么参与世界气象日?
关注世界气象日,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气象知识、参与宣传活动、支持环保行动、预防气象灾害等多种方式,提高气象问题的认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
1.了解气象知识
通过网络、书籍等多途径了解气象相关知识,留意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掌握最新气象信息,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2.参与宣传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分享气象知识和环保信息,提升防护意识。
3.支持环保行动
节能减排:使用节能电器,减少能源消耗,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足迹。
绿色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骑行或步行,倡导绿色出行。
垃圾分类:正确分类垃圾,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植树造林: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碳汇。
改变生活方式:减少食物和资源浪费,推广循环经济;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
4.预防气象灾害
学习气象灾害防护知识,储备应急物资,如食物、水和药品等,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
供稿:徐春生 审稿:王炳玲 环境卫生所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