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在生命科学的宏大图谱中,血型系统犹如一组独特的遗传密码,不仅承载着人类繁衍的奥秘,更在临床医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重要的遗传标记,血型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浆抗体的组合决定,截至2024年10月,国际输血协会认可了47个已知的血型系统,包含366个红细胞抗原。其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因与临床输血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
一、血型系统的核心分类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首次发现ABO血型系统,奠定了现代输血医学的基础。该系统以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为分类依据:A型血红细胞携带A抗原,血浆中含有抗B抗体;B型血则相反,红细胞携带B抗原,血浆含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同时具备A、B两种抗原,血浆中无抗A、抗B抗体;O型血红细胞缺乏A、B抗原,血浆中却同时存在抗A和抗B抗体。这种抗原 - 抗体的精准匹配机制,构成了输血安全的基础防线。
Rh血型系统的发现则进一步完善了输血医学体系。1939年,科学家通过对恒河猴红细胞抗原的研究,识别出D抗原作为Rh血型分型的关键指标。拥有D抗原的个体为Rh阳性(Rh+),缺乏者为Rh阴性(Rh-)。在中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仅占0.3%-0.4%,因而被称为"熊猫血"。Rh血型系统的引入显著降低了新生儿溶血症和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标志着输血医学进入精准化时代。
二、血型遗传的基本原理
血型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ABO基因所决定。A、B基因为显性,O基因为隐性,父母双方各传递一个等位基因给子代。例如,A型血父母(AO)与B型血父母(BO)的后代,可能出现A、B、AB、O四种血型;而AB型血父母(AB)与O型血父母(OO)的后代,则只能是A或B型血。这种遗传规律不仅用于亲子鉴定,在人类学研究中也成为追溯族群迁徙的重要线索。
三、血型变异的特殊现象
正常情况下,血型基因一旦确定便终身不变,但在特定病理生理条件下,会出现血型改变或检测误差: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血型通常在3-6个月内完全转变为供者血型,这是由于新的造血干细胞重新构建了整个血液系统。
2. 疾病相关改变:恶性血液疾病如白血病会干扰骨髓正常造血,导致血型抗原表达减弱;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可产生类B抗原,引发血型检测假阳性,但感染控制后血型即恢复正常。
3. 发育阶段性差异: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未成熟,红细胞抗原表达较弱,约有20%的婴幼儿会出现血型检测误差,需在6个月后进行复查确认。
四、输血医学中的血型应用
O型血被称为"万能供血者"的说法存在重要前提条件。其红细胞缺乏A、B抗原,理论上可输注给任何ABO血型个体,但O型血浆中的抗A、抗B抗体可与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引发溶血。因此,现代输血医学严格遵循"同型输血"原则,仅在极端紧急情况下(如患者生命垂危且无同型血可用),才会采用O型红细胞进行抢救性输注。值得注意的是,O型血个体仅能接受O型血,Rh血型系统同样需严格匹配。
血型系统作为人类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汇点,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在器官移植、医学鉴定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血型奥秘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必将为精准医疗带来更多突破。在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循血型匹配原则,仍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核心准则。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