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病救人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每年全球数百万人因此重获生机。然而输血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治愈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面,也有传播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一面。这些风险并非源于技术缺陷,而是源于血液作为“活体组织”,异体血液的输入,实则是细胞移植,必然触发免疫应答与生物相容性问题。
输血的常见风险之一就是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性传染病。尽管献血时需通过健康问卷、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三重筛查,但是受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的限制,这些病毒进入人体后到血液中产生可以检测的病毒抗体,存在一个窗口期,在此期间病毒已存在于体内并具有传染性,但提示病毒存在的抗体检测呈阴性。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更新,窗口期已比之前大幅缩短,但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这是世界性难题。输血后也会有部分患者发生非感染性不良反应,比如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可自体输血的尽量避免异体输血。每一次的输血决策,都是一种衡量,一端是救治的需求,一端是潜在的风险。因此需要准确把握适应症,做到科学合理输血,最大程度保障输血安全。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