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红细胞输注无效:输血为何“失灵”?

当病人因严重贫血需要输血救命时,医生都期望通过输入红细胞快速提升血红蛋白,改善缺氧。然而,有时输血后24小时复查,血红蛋白数值并未如期上升,排除了继续失血或血液稀释,也没有溶血迹象——这被称为红细胞输注无效。数据显示,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发生率约为18.2%,在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中甚至高达37%-42.8%。

为什么宝贵的血液会“白输”?核心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一、免疫系统的“误伤”:

1、红细胞表面有“别吃我”信号分子(如CD47),若其表达减少或改变,免疫巨噬细胞会将红细胞视为“异物”吞噬清除。

2、除ABO、Rh血型系统外,红细胞还有另外40多个血型系统。多次输血或妊娠可能使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若输血前筛查不足,输入不匹配红细胞,抗体会迅速攻击并破坏它们。

3、储存红细胞会释放血红素分子和铁离子。这些物质刺激机体产生促炎因子(如TNF-α, IL-6),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状态会抑制骨髓造血(炎症性贫血),同时破坏输注红细胞,形成恶性循环。

4、负责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的调节性T细胞(Treg)在部分输注无效患者中数量减少,导致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加速输入红细胞破坏。

二、非免疫因素:

1、发热:高热加速代谢,炎症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2、脾脏肿大(脾亢):肿大的脾脏过滤功能亢进,异常滞留并破坏大量红细胞。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全身广泛微血栓及严重炎症环境,使输注效果难以控制,甚至加重病情。

4、药物影响:某些抗生素、消炎药、化疗药物可能诱发免疫性溶血或直接损伤红细胞。

如何应对输注无效?

盲目增加输血量不仅浪费资源、增加风险(感染、铁过载),且效果不佳。正确的步骤是:

1、复核排查:确认血型无误,检查是否有溶血。

2、评估患者:详细分析发热、脾亢、DIC、用药等关键因素。

3、精准应对: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选择匹配的红细胞;积极控制体温;综合治疗原发病及凝血紊乱;评估调整用药。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