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烈日当空,暑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也随之加快。此时若贪凉、贪食、贪懒,很容易被暑湿侵扰,让人整天觉得乏力、烦躁、没胃口。其实,夏天养生的关键就四个字:“清、润、静、动”,跟着做,就能舒舒服服过一夏。
一、饮食:清暑祛湿,别让“冰”伤了脾胃
夏天最忌“贪凉”。冰西瓜、冰奶茶、冰镇啤酒下肚,瞬间的凉爽背后,是脾胃被寒凉刺激后的“罢工”—轻则腹胀腹泻,重则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真正适合夏天的饮食,该是“温凉适中”的清润之物。
•多吃“天然降温”的食材:绿豆汤(煮到开花,别煮太烂)、冬瓜汤、丝瓜炒蛋,这些食物自带清热利水的属性,能帮身体把暑气排出去;荷叶泡茶,薄荷泡水,喝起来清清爽爽,还能提神醒脑。
•少甜少辣,别给身体“添堵”:高糖食物会让体内湿气加重,辛辣火锅、烧烤则会让“内火”和“外暑”结合,让人更容易上火。不妨吃应季的苦瓜、黄瓜、番茄,简单凉拌或清炒,保留食材本味就好。
•喝水有讲究,别等渴了再喝:夏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快,但猛灌冰水会刺激血管收缩。最好喝温水或淡茶水,每次喝几口,一天喝够1500-2000ml。
二、作息:跟着太阳“调”节奏,午觉别贪长
夏天白天长、夜晚短,与其硬熬着熬夜,不如顺应自然“晚睡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就足够。
最关键的是“午觉”:中午11点到1点是心经当令,此时眯上20-30分钟,既能弥补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让气血更顺畅。
三、消暑:避开“隐形杀手”,清凉有章法
夏天想凉快,方法不对反而伤身,比如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冷气会把湿气“锁”在体内,关节疼、鼻炎都可能找上门;露天暴晒后立刻冲冷水澡,冷热交替会让血管骤缩,引发不适。
空调温度别太低,设定在26℃左右,出风口别对着别人吹;出汗后别着急降温;随身带一件薄外套。
四、运动:清晨傍晚动一动,微微出汗最养生
夏天运动,最怕“大汗淋漓”。中医说“汗血同源”,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让人觉得累、没精神。不如选在清晨或傍晚,太阳不烈的时候出门,做些温和的运动:散步、八段锦,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好。
五、情绪:少烦躁,给心“降降温”
夏天阳气盛,人也容易心浮气躁,一点小事就发火—中医说“怒伤肝”,情绪激动会让气血上涌,影响睡眠和食欲。
不妨试试“静心术”: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笑一笑,傍晚坐在窗边看看晚霞,睡前泡10分钟脚(水温40℃左右,别用太热的水),让心情跟着慢下来。
其实,夏天养生的核心,就是“顺应”:顺应炎热的气候,别跟身体较劲;顺应旺盛的阳气,让气血动起来;顺应内心的平和,别被烦躁牵着走。吃好、睡好、动好、心情好,自然能在炎炎夏日里,养出一身清润和健康。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