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2024年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其整合了公民应掌握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共66条,是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健康素养66条》妇幼健康课堂总结并延伸与妇幼健康相关内容,助力提升全民妇幼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66条》妇幼健康课堂第三期——婴幼儿安全必修课:烧烫伤与气道异物急救全指南
《健康素养66条》第六十二条明确指出:“会处理烧烫伤,会用腹部冲击法排出气道异物”。
释义:
烧烫伤一般由火焰、沸水、热油、蒸汽等引起,轻者损伤皮肤,出现肿胀、水疱、疼痛;重者皮肤烧焦,甚至血管、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发生烧烫伤后,应立即用清洁水源持续冲洗或浸泡伤处降温10-20分钟,直至疼痛减轻。在冲洗的同时,迅速剪开或脱下受伤处的衣物,切勿强行剥脱。如出现水疱不要刺破,不要在创面上涂任何油脂或药膏,应用清洁的纱布或布料覆盖受伤部位,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严重烧伤者,应尽快转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治疗。
食物或其他物体进入气道后会导致气道阻塞,造成机体缺氧,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死亡。如发生气道梗阻,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对不完全气道梗阻者,应鼓励其用力咳嗽。对于完全气道梗阻者,在等候120救援人员到来期间,应立即同步采用腹部冲击法急救。
腹部冲击法:施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手从前方包住该拳,使拳眼贴在患者肚脐上方1-2横指处,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内上方连续冲击,直到异物被排出。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将其平放在地上,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婴幼儿发生烧伤或气道异物梗阻时,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有效减轻伤害,避免严重后果。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急救措施与成人有所不同,本文将系统讲解婴幼儿急救的科学处理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关键急救技能。
一、婴幼儿烧烫伤
“宝宝烫伤了,这些错误做法你还在用吗?”用冰块冰敷止疼;涂抹酱油、牙膏等“偏方”;擅自挑破水泡......
这些常见误区不仅不能缓解伤情,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今天就请专家把宝宝烧烫伤的急救与预防一次讲清楚!
1.准确判断烧烫伤表现
Ⅰ度仅为表皮损伤,表现为皮肤红,有灼痛感。
Ⅱ度损伤及真皮,表现为皮肤上有水泡,疼痛明显。
Ⅲ度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表现为表面发白或黑。
2.谨记五字急救原则
Ⅰ度和小面积的Ⅱ度、Ⅲ度烧烫伤,家长可以按照“冲、脱、泡、盖、送”的原则进行紧急处理。
(1)冲:立即脱离热源,应迅速将受伤部位放到洁净自来水中冲淋或浸泡创面一段时间,减少热量向深层组织扩散,冲泡时间为10-20分钟。不涂抹酱油、牙膏或不洁净的冷水,以免感染。
(2)脱:衣服没有和皮肤粘连,应将衣物脱下。如果衣服和创面黏在一起,可以用剪刀剪开衣物仔细分离衣服与创面,或等待医生处置。皮肤出现水泡,不要挑破,保持表皮完整可降低感染风险。
(3)泡:冲泡后局部疼痛厉害,可继续将伤处泡入自来水中,缓解疼痛,但应注意保持体温。
(4)盖:疼痛减轻后,使用干净的纱布、毛巾、被单覆盖伤处,避免污染。
(5)送:经上述处理后,应及时将儿童送往具备烧烫伤急救能力的医院。
3.预防烧烫伤危险
家长有责任对儿童进行监护,让孩子远离热源;
管理好家庭中的热源,如煤气、火柴、打火机、电源、热锅、热水壶、电暖气等;
要限制宝宝到热源集中的厨房等区域活动,避免接触或打翻热源;
盆浴时洗澡水要先放冷水后放热水;
宝宝皮肤对热不敏感,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热鸡蛋等为宝宝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与接触时间,避免烫伤;
不给宝宝喂热食,避免口腔食道黏膜烫伤。
二、婴幼儿气道异物
婴幼儿气道异物是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常见意外事件。3岁以下儿童是主要高发群体,占所有病例的80%以上,其中1-2岁幼儿风险最高。
当婴幼儿发生气道异物时,您还在用手抠?倒提着孩子拍背吗?千万不要这样做了。今天就请专家把气道异物的急救与预防一次讲清楚!
1.识别气道异物的关键信号
婴幼儿无法明确表达不适,家长需警惕以下症状:
轻度梗阻:异物未完全堵塞呼吸道时,表现为突发剧烈呛咳、喘息、面色潮红,但仍有呼吸和哭声。部分病例因为家长未察觉异物吸入史,误判为普通咳嗽而延误治疗,患儿出现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
重度梗阻:异物完全堵塞呼吸道时,表现为无声呛咳、嘴唇发绀、无法哭喊、四肢挣扎、惊恐眼神、甚至意识丧失,窒息死亡。因此发生重度梗阻,家长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人员会电话指导急救过程。
2.解除重度梗阻——海姆立克是关键
对1岁以下婴儿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儿童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3.意识丧失时给予初级生命支持——心肺复苏
对于意识丧失的呼吸心跳停止儿童需要实施心肺复苏。
开放气道:尽早解除梗阻,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捏住儿童鼻子,用嘴全包住儿童的嘴,然后吹气。
胸外按压:将儿童置于硬平面上,胸部按压速度是100-120次/分,深度约5厘米,位置是胸骨正中,一只手的掌根置于胸骨中央,覆盖胸骨下半部,身体垂直按压,允许胸部完全回弹,向下按压时手不离开胸部,避免肋骨骨折。
若为婴儿,则用双手托住背部,使用两个拇指进行按压,使胸廓下陷2-3厘米。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即30:2的比例循环。
4.预防策略应从源头降低风险
避免高危食物:3岁以下儿童禁食整颗坚果、带核水果、果冻及黏性食物(如年糕)。食物处理应规范如坚果磨成粉状后食用。
玩具筛查:检查玩具中可拆卸的小部件,使用窒息测试筒(长5.73厘米,直径3.18厘米)筛查小部件。能进入测试筒的小部件,有窒息风险,务必严格避免儿童接触。
行为引导:养成“进食四不原则”——不跑跳、不躺卧、不说笑、不强迫喂食。教育幼儿“口不含物”,发现误吞时避免强行抠喉,以免异物深入气道。
三、请牢记:
烧烫伤急救:遵循“冲、脱、泡、盖、送”五字原则,避免错误处理加重伤情。
气道异物梗阻: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复苏,分秒必争挽救生命。
预防胜于救治:加强日常监护,消除安全隐患,让孩子远离危险源。
急救技能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从容地应对突发情况,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