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学做快乐妈妈,孕育健康宝宝!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孕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中都要求进一步关注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

妊娠和分娩是育龄妇女正常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作为不寻常的生活事件,仍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应激源。经历着生理、心理和家庭、社会环境的一些变化,大部分孕产妇能适应这些变化,但也有一部分孕产妇不能很好调节情绪变化而发生身心障碍。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带来更大的竞争和生存压力,孕产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问题的发生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孕产妇的心理问题如果未得到及时干预,会给妇女、家庭、卫生系统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近年来,我市发生过多例孕产妇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未及时就医或怀孕后擅自停药,出现伤人行为或自杀倾向等,对孕妇及胎儿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一、孕产妇常见的心理变化

1. 孕早期:担心流产、畸形,加之早孕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感,使孕早期女性易出现焦虑、害怕、失眠等情况。

2. 孕中期: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慢慢适应了孕期的变化,孕中期的女性情绪相对稳定,充满了期盼和幻想,但此时期孕妇对家人的依赖感增加。

3. 孕晚期:孕晚期是女性身心过度负荷期,对分娩方式的不确定,担心胎儿是否健康,担心分娩不顺利,此时期的孕妇易出现担心、紧张、恐惧的情绪。

4. 产褥期:分娩后的产妇在兴奋激动的同时,经过了分娩的剧痛,此外,对宝宝性别的失望,担心不会照顾宝宝,家人的焦点转移等问题充斥着整个生活,此时的产妇易出现失望、委屈、焦虑、抑郁等情绪。

产后抑郁不容忽视!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通常在产后2周出现。

大约2/3的产妇在产后几天内都会出现哭泣、心情波动、头痛、失眠、焦虑等情绪,一般持续3-5天自然消失,少数产妇症状持续发展为产后抑郁。

二、影响孕产妇心理健康的高危因素

1. 生理因素:不孕症病史、不良孕产史、睡眠差、严重分娩疼痛、妊娠并发症? 合并症、胎婴儿畸形/疾病等情况。

2. 心理社会因素:抑郁/焦虑症病史或其他精神病史以及家族史,儿童被虐待史或缺乏父母照顾史,性格内向自卑、敏感多疑、多思多虑、焦虑冲动、情绪不稳,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如缺乏情感或行为上的支持、缺乏同伴或与同伴关系不良),存在家庭暴力(过去或当前),存在重大压力,经历了负性生活事件(离婚、亲人去世、经济困难、失业等),吸毒和酗酒等。

三、 孕产妇心理障碍对母儿健康的影响

孕产妇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发育、孕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妊娠的转归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1. 孕妇的心境影响到妊娠结局。孕期长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绪与胎儿发育迟缓、畸形、早产、流产、低体重及其他一些合并症的发生有关,严重者会导致胎儿死亡 。

2. 母亲孕产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子女的认知、语言、情感、行为等,近期可表现为情感淡漠,对母亲依赖性不强、脾气暴躁、喂养困难、睡眠不佳、认知和运动能力发育迟缓等,远期会影响到学业、性格、人际交往,增加慢性疾病的发生率。

3. 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健康及婚姻、家庭,还给母婴关系、婴幼儿的情绪、行为、智力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有伤害婴儿及自杀的倾向。

四、如何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

1.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情绪健康,包括均衡的营养、适度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等。

2. 充分的家庭支持不仅对孕产妇的情绪健康很重要,更有利于家庭和谐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孕产妇伴侣及家庭应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心理准备,与孕产妇及保健医务人员及时沟通,共同探讨家庭如何应对孕期及产后常见的问题。

3. 孕产妇学习情绪管理、积极赋能、心身减压、自我成长等心理保健课程,可以缓解压力,对孕产期抑郁、焦虑、分娩恐惧等心理问题有预防效果。

4. 孕产妇应从早孕期开始注重心理保健,尽可能消除不良躯体和精神刺激,稳定情绪,树立起当准妈妈的信心,提高应对各种情绪问题的能力,减少异常心理行为的发生。如果发现了异常的心理变化,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消除不良刺激,减轻精神负担,及早恢复健康心态。

划重点:孕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既有利于自身健康和自然分娩,也有助于促进婴儿的身心健康。建议准妈妈们,从备孕开始,学做快乐妈妈,孕育健康宝宝!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