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这是临床上的一个真实案例。某日傍晚,在一个快下班的时间,一位孝顺儿子带着母亲来看诊。
老妪呻吟不断,主诉胸闷,燥热,心中像着火,鼻干。手触胸口皮温较其他部位热,舌诊鲜红无苔,镜面舌。脉诊内热无比,洪大有力。
四诊合参,这是一个典型的火实证,火炼津烁,肺燥胃阴虚,老妪年岁七十有余,按常理年老体衰,临床已很难见到如此典型的火热证,遂细问之。
原来老妪曾经有过中风,孝顺儿子听说吃黄芪可以补气,有站起来的神奇功效,便日日黄芪进补,已喝3年之久。
老妪体质本是偏阴虚,性格急躁,火性易上炎,久服黄芪温热之性蓄积,造成了今日之患。遂用苦寒、甘寒之大药,5剂愈。又嘱服用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藕、银耳粥食疗方调养愈后。
养生宣教一方面提高了全民健康意识,不吃药不打针,解决了很多小问题,预防了很多大毛病,但是也存在不少弊端。
1.跟风养生。一人养生,全家养生。一人养生,全朋友都养生。很多喜欢养生保健的朋友看到了某些偏方、食疗方,感觉很适合自己,就鼓动身边的人共同食用,如三七粉,生姜红枣水,这是存在偏颇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身体的薄弱环节并不一样,中医讲究因人而异,需要辨证论治一番。食疗之所以可以有治疗的效果,是因为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与药物一样存在“偏性”,以“偏治偏”才有治疗作用,治反了反而容易加重。
2.把中医想象的过于简单。腰痛就是肾虚,怕冷就是阳虚,肥胖就是脾虚,疲乏就是气虚……这些词汇频频出现,老百姓耳熟能详,还能对症下药,但效果不佳,很多患者在讲:史大夫,我感觉很虚,但是就是不敢补,一补就上火。人体是复杂的,病证也不是单纯的,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是患者的常态,药物需要君臣佐伍相互搭配才能进补,也有先泻后补等不同的调养方案。
3.不是人人都需要进补。“古代饿死的多,现在撑死的多。”现在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富贵病频发,多需要排毒减负,并不是需要人人进补,不要妄听妄随。
“史大夫,那我该怎么办?”
“到专业的地方。”
将你健康托付于我,一起修仙可好?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