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白斑是“虫斑”?需要打虫子吗?
袁珍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接触辐射作业人群应怎样保证营养需要?
自然界中,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以电磁波和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等)的形式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而出现这类辐射的环境称为辐射环境。
按损伤机制不同,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电离辐射以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外照射的特点是只要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作用即停止。内照射是由于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注射途径进入人体后,对机体产生作用,其作用直至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或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蜕变,才可忽略不计。
某种或某些营养素不足或缺乏可提高人体对辐射敏感性以及营养素对辐射损伤的防治效果,因此,这些营养素的供给量可略高于非接触辐射作业人群。
1. 能量
长期受到小剂量照射的接触辐射作业人群应摄取充足的能量,以防能量不足造成辐射敏感性增加。可根据情况,推荐能量摄入2600-3000kcal/d。为了判断接触辐射作业人群的能量营养状况,除了定期进行生活与工作情况调查,估计其能量消耗量外,也可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观察其体重有无显著下降。
2. 产能营养素
蛋白质 接触辐射作业机体常处于应激状态,蛋白质需要量相对于同等劳动强度人员应有所增加,尤其注意补充利用率高的优质蛋白,可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补充胱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可减少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补充精氨酸可通过增强抗氧化能力和下调炎症因子(如IL-6和TNF-a mRNA)表达,发挥潜在的抗氧化作用。建议蛋白质供能比占总能量12%~18%,摄入量为85-90g/d,优质蛋白质应占50%以上。
脂类 接触电离辐射作业人群应增加必需脂肪酸和油酸的摄入,如葵花子油、花生油、茶籽油及橄榄油等,降低对辐射损伤的敏感性。另外,还可选择对脑功能有保健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对抗辐射引起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由于辐射可引起血脂升高,不宜增加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
碳水化合物 接触辐射作业人群的碳水化合物供给应占能量的60%~65%。放射性工作人员注意增加水果摄入,以提供果糖和葡萄糖,因其具有较好防辐射效果有关。
3. 维生素
保证足量维生素C和适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与维生素K)摄人,以减少辐射介导的活性氧对机体的损伤和增强脑保护作用;同时,也应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维生素PP、叶酸)的食物。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乳类、豆类、花生、瘦肉、动物内脏、绿色蔬菜、新鲜水果等可增加机体防辐射效果。
4. 矿物质
在保持水盐代谢平衡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硒、锰)和常量元素(钠、钾)摄入量可以增强机体防辐射的效果,建议选择瘦肉、动物内脏、鱼类、紫菜、蘑菇、土豆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但要注意矿物质之间的平衡。
为保持体内自由基动态稳衡性,应适当供给外源性抗氧化物质和植物化学物。
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可提高机体对辐射损伤的综合防护效果。接触辐射作业人群除主食外,可选用抗氧化作用较强的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胡萝卜、马铃薯、番茄、海带和猕猴桃、柑橘等。另外,油菜、青菜、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酵母、蜂蜜、杏仁、银耳等对辐射损伤有良好的防护作用。绿茶富含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有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和加快放射性物质的排泄,因此,也可适当补充。
为加强营养保障,应加强接触辐射作业人群营养宜传教育,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保证充足食物供应,并推广合理、符合营养原则的烹调技术。
应定期进营养监测,以了解接触辐射作业人群的营养状况,及时查明营养不足或缺乏原因并进行营养改善。
参考资料:杨月欣,葛可佑主编.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来自免费图库网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