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一种难言的痛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故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器官或组织,不被社会认可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自伤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形式是切割、挠抓、撞击、击打和烫烧等。

一项系统综述显示,NSSI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最为常见,12-14岁是高峰期。NSSI在青少年中的发生比例为7.5%-46.5%,在大学生中为38.9%,在成人中为4%-23%。虽然自伤行为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但频繁、极端的自伤行为会导致身体残障、甚至死亡,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

青少年为什么会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首先,青少年自伤行为最常见的动机是调节痛苦情绪,为了缓解和摆脱不良的情绪。有的自伤青少年曾这样描述:“身上痛的那一刻,我心里感觉到舒服”。自伤是一个桥梁,能将困在心里的痛苦通过身体传递并释放出来。

其次,青少年也会通过自伤行为去影响人际关系,试图让自己被看到,引起关注和重视。青少年比较弱小,有时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容易被忽略、被批评。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想休息或者去看心理医生,父母常常会觉得孩子是“小题大做”、“青春期叛逆”、“逃避学习”。只有孩子把问题严重程度升级到伤害自己身体,父母才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足够的重视,他们才有可能不去上学、并得到想要的帮助。

此外,自伤行为让青少年获得一些相对好的感受,比如获得控制感。在他们对一切都感到不如意的时候,发现身体还是他们自己的,是唯一可以自由地、完全地由自己把控的。自伤帮助应对解离状态,青少年常常会感到麻木、空虚,无法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自伤行为给他们带来疼痛感,这种疼痛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己还活着。

我们该如何应对青少年自伤行为?

首先,要充分的认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接纳包容、积极关注的环境。停下来、慢下来、放下评价,试着去看到发生自伤行为时,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情绪如何、身体是怎样难受;看到他们在自伤行为之前已经做出的努力,看到自伤行为在那一刻对他们的意义;试着去理解他们,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们。

其次,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青少年自伤行为可以单独存在,也有40-60%与青少年精神障碍伴发,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转换障碍、进食障碍、强迫症等。无论哪种情况,均需要专业人员的系统干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