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识
专题
竞答
直播
健康自测
健康基地
首页 知识 正文

“不死的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这些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及其他脏腹膜、阴道直肠隔等部位。例如,长在子宫肌层组织,就是我们所谓的子宫腺肌病;长在卵巢,即我们平日听到的巧克力囊肿。内异症病变广、形态多样,和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所以生育期是内异症的高发时段,其中大部分在25-45岁。内异症虽然是良性疾病,但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等,故有“不死的癌症”之称。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性激素、免疫、炎症、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常见症状有疼痛、不孕、月经紊乱等。

内异症相关疼痛主要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排便痛以及尿痛等。其疼痛定位不清,常放射到腰部、大腿内侧等部位,并易伴随精神、心理的改变,如抑郁、烦躁、焦虑、易怒、失眠等。

1.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常见症状。所以有严重痛经时,需要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痛经的特点是疼痛多出现在腹部或腰骶部等处,会出现放射性的疼痛涉及到阴道、会阴和肛门等部位。在月经来潮之前1-2天左右会出现严重的痛经情况,月经期间第1天相对比较严重以后就会慢慢减轻,月经干净之后疼痛感觉就会逐渐消失。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并非从月经初潮时即开始,而是后来才发生的(即继发性痛经),而且痛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但痛经不是内异症诊断的必需症状,有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没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

2.慢性盆腔痛与性交痛:部分患者有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的症状。性交痛指在性接触期间引发或加重的外阴阴道疼痛或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痛是指持续大于6个月的非周期性疼痛,疼痛强度可导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的慢性盆腔痛的确切发病率不易统计,已报道的发病率为24%-70%。

3.排便痛以及尿痛: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临近器官常伴有其他症状。若内异症侵犯肠道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便频、便秘、便不尽感、便血、排便痛或肠痉挛,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若内异症侵犯膀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的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高复发率的疾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控制疾病。实际上,除根治性手术外,各种治疗方法都具有相当高的复发概率。那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在发病前期治疗,疾病程度不会那么严重,不仅少遭受病痛折磨,也大大减少了诸如贫血、急腹症、不孕,甚至肾积水、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2.个体化治疗:个体化原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另一关键。如果病变较轻,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可以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药缓解症状;除了止痛药,还可以使用口服短效避孕药、孕激素等药物,降低体内激素水平,并且使得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进而达到控制腹痛、减少月经量等作用。

3.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症状不能得到缓解,存在不孕症迫切希望怀孕,以及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过大等情况的时候,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腹腔镜手术是最佳处理方法,根据对生育功能、卵巢功能的不同要求,可以采取保守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或者缓解疼痛的神经切除手术等治疗。已经有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后辅助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概率,因此长期管理是这一疾病的治疗关键,手术并不是治疗的终点。所以内异症的治疗包括手术、药物、手术联合药物、中医、物理心理支持治疗等。在治疗过程合理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综合分析,并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达缓解疼痛、提高生育力、改善精神和心理状态等疗效。

三分靠治疗,七分在预防,因此女性应避免月经期间的妇科检查。在月经期间避免宫腔内的手术,必须要在月经干净之后的3-7天在进行手术。如果在经血未完的时候进行手术,可能会使子宫内膜的碎片经由输卵管进入到腹腔,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做好避孕措施,避免做人工流产手术。如果有子宫极度后屈或宫颈、阴道狭窄,先天性无阴道(有子宫)等生殖道畸形,宫颈粘连等疾病,要及早积极治疗。经期要注意个人卫生,禁止经期性生活。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