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睡觉,睡眠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也是自然赋予的最佳修复时机。但是大多数人对睡眠却知之甚少。
我们究竟是怎么睡着的?
睡眠中会发生什么?
我们到底需要睡多长时间呢?
睡眠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吗?
到底是什么控制着我们的昼夜作息?
对于睡眠,我们有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真实面貌。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曾经认为,睡眠就是安静和无活动的一段时间,觉得人一旦进入睡眠,身心就完全停止运转。但是近几十年来,借助科技的发展,睡眠研究人员发现,实际上人们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身体进行着很多复杂的活动,睡眠并不会将身体的各个系统关闭,其中某些系统甚至比清醒时更活跃。
科学家借助脑电图的一系列变化、眼球运动、肌张力等,将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REM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
我们入睡后,首先迎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可分为4个阶段的睡眠:
第一阶段:如果有人在无聊的会议中“打盹”,那这个人可能就处于NREM期的第一阶段,此时我们似醒似睡、半睡半醒,在这个阶段,如果有人咳嗽了一声,或有电话铃声,都能把我们惊醒。如果从这个阶段醒来,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只是“闭了会眼。”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比阶段一更深层次的睡眠阶段,这时候人就真的睡着了,但是如果有人大声喊我们的名字,或听到孩子哭声,我们很容易被吵醒。所以人们将阶段一和阶段二期睡眠称为“浅睡眠”。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如果你能很幸运地经过了阶段一、阶段二,接下来就到了深睡阶段,即阶段三和阶段四。这时候简单的声音,或者来个小偷什么的,都很难把他唤醒了,因为你已经进入了深度睡眠当中了。你得使劲摇晃、大声喊他的名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可能把他吵醒。即使醒来,也会感到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晕头转向,一会儿就将醒来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快速眼动睡眠(REM期),也叫做梦睡眠,此时大脑和身体会十分活跃,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松弛等情况,我们的眼球在不停地左右摆动。在睡梦中,我们身体的大部分肌肉都会暂时“瘫痪”,我们不能做出梦里的动作。
正常的睡眠往往是先进入NREM期的1期和2期浅睡眠,然后再慢慢进入3期和4期深睡眠,深睡眠结束后再回到2期睡眠,然后进入REM期做梦睡眠。一次循环称为一个周期,大概90分钟左右。有的人可能长一点,120分钟,有的人短一点,60—70分钟。睡眠良好的人,一夜中大概约经历4-6个周期。
很多人认为做梦影响睡眠质量,讨厌做梦,认为一夜无梦才是好的睡眠。
其实,睡眠的每个阶段都必不可少,作用也各不相同。非快速眼动期睡眠,包括“浅睡眠”和“深睡眠”,是用来恢复体力的。深睡眠期间,生长激素的分泌是24小时中最活跃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被剥夺了深睡眠,醒来后会感到莫名其妙的不适,虽然身体的任何部分都没有出现故障,但就是没有一个地方舒服。
而快速眼动期的“做梦睡眠”可以巩固大脑记忆,恢复精力。如果缺少了快速眼动期的做梦睡眠,人们就容易记不住事。如果我们的睡眠时间比通常情况下少,大脑就会在较早的睡眠周期中插入做梦睡眠—这一点足以说明做梦睡眠的重要性。而且做梦对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晚会做很多梦,除非你在梦中醒来,否则大多数的梦都会被忘记。那些觉得一夜无梦并非真的无梦,而是睡眠完整,且在不做梦时期醒来,导致梦境被遗忘而已。
我们大部分的深度睡眠都出现在前半夜,大部分的有梦睡眠、浅睡眠出现在后半夜。直到早晨醒来。所以睡得过晚的人,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玩手机打游戏熬夜到半夜三更才睡觉,一直睡到日上三竿,虽然总睡眠时间够了,但因为错过了深睡眠密集的前半夜,累计的深睡眠时长较短,体能得不到很好的恢复,记忆存储等功能也无法完全恢复。
如果是儿童青少年熬夜,还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白天精力不足、学习、工作效率降低、生长发育受影响等。
很多老年人都深有体会,说我年龄大了,睡眠浅,不像年轻的时候能睡沉,为什么?
睡眠结构和梦境都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这种改变并非病态,而是正常的生理性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睡眠需求会越来越少,睡眠质量也会降低,深睡眠越来越少,浅睡眠越来越多。睡眠更容易受到打扰,更容易因外界因素而醒来,这就意味着你睡在床上的时间变长了,但却频繁地被打扰,不断地醒来。有时这些短暂醒来的时间会让人误认为整夜都没有睡着,尽管实际并不是这样。所以老人在白天更容易打盹,而这样又会使他们在夜晚更难人眠。
那我们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呢?有没有标准的睡眠时长?
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时间”。
睡眠时长和人的身高、体重、饭量一样,都是因人而异的。 睡眠好坏不能以睡眠时间的长短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睡眠后第二天精力、体力是否够用为标准。只要睡眠的质和量,能够保证你白天的工作效率和灵敏度,白天精力足够旺盛,大脑足够活跃,没有一个劲地打瞌睡,那么就是正常的。
2009年科学家发现了导致自然短睡眠的基因突变。2019年,最新的科学研究找到了第二个短睡眠基因。也就是说,不同基因、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睡眠时间可能都有差异,有的人早睡早起,有的人习惯晚睡晚起,只要不是昼夜颠倒,这些差异都是正常现象。
到底是什么控制着我们的昼夜作息?
自然界的昼夜节律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它能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形成与昼夜交替大致同步的生理活动周期性改变,称为“生物钟”,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从生物学角度证实了人体存在昼夜节律的生物钟。通俗的讲,生物钟就是白天做白天该做的事情,晚上做晚上该做的事情,不要昼夜颠倒。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日常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归纳总结,将一天划分成十二时辰,也就是24小时。人体内也存在决定人们睡觉和觉醒的生物钟,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人们都需要规律地工作、学习、运动、休息、饮食、玩乐,这些生活习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处于平衡状态,而这些都受生物钟的调控。我们的生命需要一种节奏,我们就像一台机器,不能总是以最大功率运行,否则很快就会耗尽。
我们只要将睡眠节律与昼夜节律的生物钟相互协调一致,夜晚困意上来时不再熬夜,早上醒来时不再懒床,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规律,才能保持健康状态。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