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捉“谣”记 | 手机和电脑壁纸换成绿色,能预防视疲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A女士正值20多岁的青春年华,高挑美丽,礼貌温和。因感觉到抑郁焦虑在门诊寻求帮助,服用一段时间药物以后,症状有所缓解,但经常波动,容易与母亲发生冲突,经门诊医生推荐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A女士现在和母亲居住在一起,父亲在外地工作,A女士经常与母亲发生矛盾,为此感到很痛苦“我既依赖我妈妈,又不想让她多管我,太痛苦了”。A女士前段时间交往了一位男朋友,她和男友的关系貌似在某种程度上也重复了和妈妈的关系,既依赖又感到被管得太多。
从上面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A女士陷在和妈妈以及男友的关系中,我们可能要问“A女士自己在哪里”?我们好像只看到了一个在关系中痛苦挣扎的漂亮的年轻女士,至于她到底是谁,她这一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对自己有什么期许,我们一概不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生命早期,母婴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意味着要从母婴共生走向分离,从绝对依赖走向独立,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分离--个体化”。
这一过程,既取决于母亲自身的心理成熟程度,也取决于婴儿先天的健康程度,再后来还需要一个父亲角色的参与。相对于男性,女性要完成这一过程会更复杂和困难一些。如果在两三岁、三五岁时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没有完成地很好,那么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还会有第二次机会来继续完成这个过程,很常见的是进入到恋爱关系中来继续完成这一心理发展过程。但可惜的是,早期发展越不完善,后期关系重复早期创伤经历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会再次体验关系中难以名状的痛苦和困难。上述例子中的A女士显然是卡在这个过程当中了。
A女士在当下这个节点来寻求心理咨询,可以看作是她想要进一步完成分离--个体化的努力,在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的时间和空间里,她备受关注又不被侵扰地去感受、体验、认识和信任她自己,去学习如何建立边界,学习在拥有边界的同时和他人(包括母亲和男友)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支持的关系,在与他人不断地相聚与别离中明晰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内核稳固的她自己。
关注“健康青岛科普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